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言 | 第9-17页 |
1.1 引子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1.2.1 本研究总目的 | 第11-12页 |
1.2.2 本研究子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理论评述方法 | 第15-16页 |
1.4.2 调查研究法 | 第16页 |
1.4.3 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道德敏感性的概念厘定及其诠释 | 第17-44页 |
2.1 道德敏感性的概念厘定 | 第17-29页 |
2.1.1 敏感与敏感性 | 第17-20页 |
2.1.2 道德敏感性 | 第20页 |
2.1.3 道德敏感性的特征 | 第20-22页 |
2.1.4 道德敏感性的表现类型 | 第22-24页 |
2.1.5 道德敏感性与其他学科敏感性的简单比较探析 | 第24-29页 |
2.2 当前学界关于道德敏感性的诠释 | 第29-44页 |
2.2.1 从J.Rest到Narvaez:道德敏感性结构的论辩 | 第30-32页 |
2.2.2 各因素概览:影响道德敏感性的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2.2.3 年龄结构的检视:道德敏感性发展阶段规律的诠释 | 第33-35页 |
2.2.4 测量及其方法:工具理性的张力对价值理性的消解 | 第35-36页 |
2.2.5 求同存异:某一职业人群道德敏感性的简述 | 第36-37页 |
2.2.6 情感与理性:休谟与康德关于道德感的解读 | 第37-44页 |
第3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原因的分析 | 第44-69页 |
3.1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 | 第44-52页 |
3.1.1 道德察觉的缺失 | 第45-46页 |
3.1.2 道德感化的缺失 | 第46-51页 |
3.1.3 道德情育的缺失 | 第51-52页 |
3.2 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 第52-69页 |
3.2.1 实证分析研究框架 | 第52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3.2.3 研究步骤 | 第53-54页 |
3.2.4 被试描述 | 第54-55页 |
3.2.5 初始问卷编制 | 第55-59页 |
3.2.6 广东地区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实证分析 | 第59-69页 |
第4章 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策略 | 第69-82页 |
4.1 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宏观方面的策略 | 第69-74页 |
4.1.1 提升大学生心性敏感性 | 第69-72页 |
4.1.2 提升大学生情感敏感性 | 第72-73页 |
4.1.3 提升大学生认知敏感性 | 第73-74页 |
4.2 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微观方面的策略 | 第74-82页 |
4.2.1 家庭——发挥提升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第一场域 | 第75-77页 |
4.2.2 学校——发挥提升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的主阵地 | 第77-78页 |
4.2.3 社会——发挥提升大学生道德敏感性教育的熔炉 | 第78-79页 |
4.2.4 个人——发挥提升大学生道德敏感性教育的归属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6页 |
在学期间发布论文清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