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1-9
页 |
第一章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概述 | 第9-21
页 |
第一节 强制缔约的涵义 | 第9-14
页 |
一、 关于强制缔约涵义的各种观点 | 第9-11
页 |
二、 强制缔约涵义的界定 | 第11-14
页 |
第二节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21
页 |
一、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14-16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根源 | 第16-21
页 |
第二章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30
页 |
第一节 权利滥用禁止原则 | 第21-24
页 |
一、 权利滥用禁止原则的内涵 | 第21-22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对权利滥用禁止原则的体现 | 第22-24
页 |
第二节 公序良俗原则 | 第24-26
页 |
一、 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 | 第24-25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反映 | 第25-26
页 |
第三节 弱者保护原则 | 第26-30
页 |
一、 弱者的涵义 | 第26-28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弱者保护价值 | 第28-30
页 |
第三章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30-38
页 |
第一节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正义 | 第30-33
页 |
一、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 | 第30-31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 第31
页 |
三、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弱者的利益 | 第31-33
页 |
第二节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 | 第33-35
页 |
一、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 | 第33-34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 第34-35
页 |
第三节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 第35-38
页 |
一、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 | 第35-36
页 |
二、 强制缔约法律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哲学思想 | 第36-38
页 |
第四章 有关国家和地区强制缔约的立法比较 | 第38-56
页 |
第一节 强制缔约适用对象的立法比较 | 第38-43
页 |
一、 日本关于强制缔约适用对象的立法内容 | 第38-39
页 |
二、 台湾地区关于强制缔约适用对象的立法内容 | 第39-40
页 |
三、 日本与台湾地区关于强制缔约适用对象的立法比较 | 第40-43
页 |
第二节 受要约人承诺前提条件的立法比较 | 第43-48
页 |
一、 日本关于受要约人承诺前提条件的立法内容 | 第43-45
页 |
二、 台湾地区关于受要约人承诺前提条件的立法内容 | 第45-47
页 |
三、 日本与台湾地区关于受要约人承诺前提条件的立法比较 | 第47-48
页 |
第三节 受要约人承诺时间的立法比较 | 第48-50
页 |
一、 以受要约人收到要约的同时作为受要约人承诺的时间 | 第48-49
页 |
二、 以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的法定期间作为受要约人承诺的时间 | 第49
页 |
三、 关于受要约人承诺时间的两种立法体例比较 | 第49-50
页 |
第四节 受要约人违反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立法比较 | 第50-56
页 |
一、 受要约人未履行缔约义务应当承担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 第50-53
页 |
二、 受要约人未履行缔约义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第53-54
页 |
三、 受要约人未履行缔约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立法比较 | 第54-56
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56-77
页 |
第一节 社会对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认知程度 | 第56-60
页 |
一、 普通民众对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不同理解 | 第56-58
页 |
二、 法院对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认识 | 第58-60
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立法评析 | 第60-65
页 |
一、 我国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60-61
页 |
二、 我国强制缔约法律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 | 第61-65
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65-77
页 |
一、 我国立法应扩大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适用对象 | 第66-68
页 |
二、 我国立法应限制强制缔约法律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68-71
页 |
三、 我国立法应区别规定受要约人做出承诺的时间 | 第71-72
页 |
四、 我国立法应明确受要约人拒绝缔约时应履行的附随义务 | 第72-73
页 |
五、 我国立法应具体规定受要约人违反义务承担的法律责任 | 第73-77
页 |
结语 | 第77-78
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
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