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STEM教育监测的指标体系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7页 | (一) 关注STEM教育的缘由 | 第12-14页 | (二) 关注教育监测的缘由 | 第14-15页 | (三) 聚焦监测指标体系的缘由 | 第15-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四、研究方案与设计 | 第28-31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二) 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五、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1-33页 | (一) 本研究的特色 | 第31-32页 | (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2页 | (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及其监测概述 | 第33-48页 | 一、美国STEM教育的背景、现状和未来 | 第33-38页 | (一) 实施STEM教育的背景 | 第33-35页 | (二) 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35-36页 | (三) STEM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 | 第36-38页 | 二、STEM教育监测的历史、挑战与对策 | 第38-42页 | (一) 监测的历史 | 第38-40页 | (二) 面临的挑战 | 第40-41页 | (三) 解决的对策 | 第41-42页 | 三、STEM教育监测制度及优势分析 | 第42-48页 | (一) 国家科学院STEM教育监测制度的分析 | 第42-44页 | (二) 爱荷华州STEM教育监测制度的分析 | 第44-46页 | (三) STEM教育监测制度的优势与特色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美国STEM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分析 | 第48-72页 | 一、指标体系研发的机构与组织形式 | 第49-51页 | (一) 三大智库机构简述 | 第49-50页 | (二) 组织形式——相关“特别委员会” | 第50-51页 | 二、指标体系研制开发的依据 | 第51-53页 | 三、指标体系的文本分析 | 第53-57页 | (一) 国家科学院指标体系的文本分析 | 第53-54页 | (二) 爱荷华州指标体系的文本分析 | 第54-56页 | (三) “变革方程组织”指标体系的文本分析 | 第56-57页 | 四、指标体系的数据建设 | 第57-60页 | (一) 大规模数据调查和统计 | 第57-59页 | (二) 数据的层次类别模型 | 第59-60页 | (三) 数据的收集机制分析 | 第60页 | 五、指标体系的优点与特色 | 第60-71页 | (一) 研制机构专业,组织形式完善 | 第61-62页 | (二) 基于政策目标,依据学科标准 | 第62-63页 | (三) 维度划分科学,指标系统全面 | 第63-65页 | (四) 重视数据建设,相关机制完善 | 第65-66页 | (五) 注重学科集成,监测效果突出 | 第66-71页 | 六、指标体系的缺点与不足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对我国基础教育监测及指标体系研制工作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 第72-94页 | 一、我国基础教育监测及指标体系构建工作的现状考察 | 第73-79页 | (一) 机构和组织形式 | 第73-74页 | (二) 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 | 第74-75页 | (三) 指标体系的具体维度和内容构建 | 第75-77页 | (四) 数据和信息建设 | 第77-78页 | (五) 监测制度和机制建设 | 第78-79页 | 二、启示和政策建议 | 第79-94页 | (一) 发挥智库作用,注重协同创新——引入多元监测主体机制和创新监测指标体系研制工作形式 | 第79-82页 | (二) 明确教育目标,完善课程标准——实施基于基础教育目标和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监测 | 第82-84页 | (三) 实施顶层设计,研制指标体系——加紧研制系统全面科学的基础教育监测指标体系 | 第84-89页 | (四) 重视数据建设,加强信息收集——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基础教育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建设和分析机制 | 第89-91页 | (五) 建立监测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监测及指标体系研发的相关制度 | 第91-94页 | 结束语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6页 | 附录 | 第106-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