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背景 | 第10页 |
· 国际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 青少年宫建筑的界定 | 第14页 |
· 青少年宫所面向的对象 | 第14页 |
· 青少年宫的职能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青少年宫的相关概念 | 第15页 |
· 青少年宫的功能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国内外青少年宫类建筑发展概况 | 第20-37页 |
· 国外青少年宫类建筑发展概况 | 第20-28页 |
· 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宫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 资本主义国家青少年宫类建筑发展概况 | 第23-28页 |
· 我国青少年宫的发展历程 | 第28-34页 |
· 萌芽期的青少年宫(1949 年-1956 年) | 第28-30页 |
· 探索期的青少年宫(1956 年-1966 年) | 第30-33页 |
· 波折期的青少年宫(1966 年-1976 年) | 第33页 |
· 复苏期的青少年宫(1976 年-1992 年) | 第33-34页 |
· 新时期的青少年宫(1992 年-至今) | 第34页 |
· 新时期的青少年宫的职能演变及变化 | 第34-36页 |
· 新时期的青少年宫职能演变 | 第34-35页 |
· 新时期的青少年宫的变化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的历史轨迹及其特征 | 第37-55页 |
· 早期的青少年教育(晚清-1949 年) | 第37-39页 |
· 产生背景 | 第37-38页 |
· 功能布局特征 | 第38页 |
· 空间布局特征 | 第38-39页 |
·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的初创时期(1949-1966) | 第39-41页 |
· 产生背景 | 第39页 |
· 青少年宫建筑的建立 | 第39-40页 |
· 青少年宫建筑的功能空间特征 | 第40-41页 |
·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的受挫时期(1966-1976) | 第41页 |
·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6-1992) | 第41-45页 |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41-42页 |
· 青少年宫建筑的演变 | 第42-43页 |
· 青少年宫建筑的功能空间特征 | 第43-45页 |
· 新时期的武汉青少年宫建筑(1992-至今) | 第45-54页 |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46页 |
· 青少年宫建筑的演变 | 第46-47页 |
· 青少年宫功能空间特征 | 第47-50页 |
· 青少年宫布局形式的变化 | 第50-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发展的制约条件及问题 | 第55-68页 |
· 影响武汉青少年宫建筑发展的社会问题 | 第55-56页 |
· 教育观念的变化 | 第55页 |
· 管理体制问题 | 第55-56页 |
· 经济文化问题 | 第56页 |
·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发展的规划与建设问题 | 第56-65页 |
· 选址不够理想 | 第57-58页 |
· 建设用地不足,缺少室外活动空间 | 第58-61页 |
· 规模不足,服务压力大、辐射面不够 | 第61-63页 |
· 交通通达性及辨识度不够完善 | 第63-65页 |
· 武汉青少年宫建筑的发展问题 | 第65-67页 |
· 建筑发展与更新 | 第65页 |
· 建筑文化传承 | 第65-66页 |
· 功能定位不足 | 第66-67页 |
· 空间组织欠佳,过于单一 | 第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新时期武汉青少年宫的发展趋势展望 | 第68-85页 |
· 国内外青少年宫类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68-77页 |
· 网络化的社区儿童教育 | 第68-69页 |
· 与其他文化建筑的整合 | 第69-71页 |
· 重视建筑的地域特征文化 | 第71-73页 |
· 建筑新技术手段的体现 | 第73-77页 |
· 武汉青少年宫的发展趋势展望 | 第77-85页 |
· 青少年宫职能和功能的转变 | 第77-78页 |
· 更加注重综合性与专题性的结合 | 第78-79页 |
· 在社区开展青少年空间模式 | 第79-80页 |
· 多种公共文化设施并存 | 第80-81页 |
· 建筑体现文化与地域特征 | 第81-82页 |
· 建筑功能趋向多元化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图表来源 | 第92-9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