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设研究会研究(1937-1944)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学术前史 | 第13-21页 | (一) 广西建设研究会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二) 广西抗战建设史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三) 民国党派政治史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四) 近代研究机构史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三、资料与时限的说明 | 第21-23页 | (一) 关于资料来源与使用的说明 | 第21-23页 | (二) 关于研究时间断限的说明 | 第23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成立 | 第24-39页 | 一、专家政治与研究机构的兴盛 | 第25-27页 | 二、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新广西建设 | 第27-30页 | (一) “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建设理念 | 第27-29页 | (二) 成绩与不足 | 第29-30页 | 三、抗战爆发与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成立 | 第30-39页 | (一) 抗战爆发与后方转移 | 第30-33页 | (二) “李白”北上抗日与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成立 | 第33-39页 | 第二章 广西建设研究会的组织运作 | 第39-50页 | 一、广西建设研究会的宗旨与定位 | 第39-41页 | 二、广西建设研究会的组织架构与发展历程 | 第41-46页 | (一) 组织架构 | 第41-43页 | (二) 发展历程 | 第43-46页 | 三、广西建设研究会的经费情况 | 第46-50页 | 第三章 广西建设研究会的内部结构与对外交往 | 第50-63页 | 一、广西建设研究会的会员构成 | 第50-55页 | (一) 籍贯分析 | 第50-51页 | (二) 学历分析 | 第51-53页 | (三) 职业职务分析 | 第53-55页 | 二、广西建设研究会会员的聘任选派 | 第55-58页 | (一) 核心职员的选派 | 第55-58页 | (二) 研究员的聘任 | 第58页 | 三、广西建设研究会的对外交往 | 第58-63页 | (一) 广西建设研究会的交际活动 | 第59-61页 | (二) 李任仁、陈劭先等人的“民主”活动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广西建设研究会的咨询研究 | 第63-82页 | 一、研究方案,贡献政府 | 第63-73页 | (一) 研究方式 | 第63-67页 | (二) 学术研究 | 第67-71页 | (三) 答复交议与咨询 | 第71-73页 | 二、创办刊物,服务社会 | 第73-82页 | (一) 定期刊物:《建设研究》与《时论分析》 | 第73-79页 | (二) 丛书及其他刊物 | 第79-82页 | 第五章 广西建设研究会与抗战建设 | 第82-112页 | 一、广西建设研究会与广西抗战建设 | 第82-101页 | (一) 理论指导与具体方案 | 第82-96页 | (二) 推进教育文化发展 | 第96-101页 | 二、广西建设研究会与全国宪政运动 | 第101-108页 | 三、广西建设研究会与战时外汇统制 | 第108-112页 | 结语 咨询研究机制的创建及其功能发挥的历史经验 | 第112-118页 | 一、机制创建与功能发挥 | 第112-114页 | 二、局限及其原因 | 第114-116页 | 三、历史经验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一 广西建设研究会会员简介表 | 第122-187页 | 附录二 广西建设研究会政治部研究问题统计表 | 第187-190页 | 附录三 广西建设研究会经济部研究问题统计表 | 第190-193页 | 附录四 广西建设研究会文化部研究问题统计表 | 第193-195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