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错位发展及传播互动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课题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2)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3) 关于“国外舆论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1章 场域与舆论场的渊源 | 第17-27页 | · “场”的概念 | 第17-19页 | · 来源于物理学的“场论” | 第17页 | · 借鉴而来的“场论”研究 | 第17-19页 | · 关于“舆论场”的研究 | 第19-23页 | · 何为舆论? | 第19-21页 | · 舆论场——用“场”的范式研究舆论 | 第21-23页 | · “两个舆论场” | 第23-27页 | · “两个舆论场”的界定 | 第23-25页 | · “两个舆论场”共存的合理性 | 第25-27页 | 第2章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形成及现状 | 第27-34页 | ·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形成机制 | 第27-30页 | · 舆论形成的瀑布模式——“官方舆论场”一呼百应 | 第27-29页 | · 舆论形成的蒸腾模式——“民间舆论场”破茧而出 | 第29-30页 | · “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国内的存在现状 | 第30-34页 | · “两个舆论场”因新媒体技术而膨胀 | 第30-31页 | · “官方舆论场”在艰难中寻求生机 | 第31-32页 | · “民间舆论场”声势浩大 | 第32页 | · “两个舆论场”分歧与互动并存 | 第32-34页 | 第3章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错位发展研究 | 第34-45页 | ·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错位的表现 | 第34-42页 | · 舆情事件首发主体的错位 | 第34-36页 | · 舆论话题关注对象的错位 | 第36-39页 | · 面对舆论事件反应速度错位 | 第39-40页 | · 处理舆论事件态度立场的错位 | 第40页 | · 舆论内容真实性的错位 | 第40-41页 | · 舆论报道叙事文风的错位 | 第41-42页 | ·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错位发展的影响 | 第42-45页 | · 消极影响 | 第42-43页 | · 积极影响 | 第43-45页 | 第4章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错位原因分析 | 第45-52页 | · 社会结构转型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 第45-46页 | · 社会发展造成社会结构断裂 | 第45-46页 | · 网络社会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 | 第46页 | · 新媒体环境促使公民意识觉醒 | 第46-48页 | · Web·为唤醒公民意识提供技术支持 | 第47页 | · 网络为公民意识觉醒建立公共空间 | 第47-48页 | · 参与网络讨论加速公民意识的养成 | 第48页 | · 舆论主体参与公共讨论的心理改变 | 第48-50页 | · 舆论主体的认知心理发生变化 | 第48-49页 | · 舆论主体的情感心理发生变化 | 第49页 | · 舆论主体的人格心理发生变化 | 第49-50页 | · 舆论主体的行为心理发生变化 | 第50页 | · 草根价值观重创主流价值体系 | 第50-52页 | 第5章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传播互动研究 | 第52-59页 | ·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互动的可能性 | 第52-54页 | · 两个舆论场缺陷互补 | 第52-53页 | · 两个舆论场的共振效应 | 第53-54页 | ·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传播互动的趋势 | 第54-59页 | · 官方机构纷纷进驻网络媒体 | 第54-55页 | · 官民网络媒体互动加强 | 第55-59页 | 第6章 实现官民“两个舆论场”最佳传播互动的路径 | 第59-67页 | · 官方政府和主流媒体: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 第59-62页 | · 善于利用“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 | 第59-61页 | · 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 | 第61页 | · 善于把握舆论引导时机 | 第61-62页 | · 网络新媒体:加强管理,净化信息环境 | 第62-64页 | · 他律——官方政府重拳出击 | 第62-63页 | · 自律——网络媒介的自我净化 | 第63-64页 | · 普通受众:理性思考,提高媒介素养 | 第64-67页 | · 提高选择信息的敏锐判断力 | 第64-65页 | · 增强分析信息的理性批判力 | 第65-66页 | · 注意利用媒介时的道德修养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