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秋葵副产物现状 | 第12-14页 |
1.1.1 蔬菜副产物现状 | 第12-13页 |
1.1.2 秋葵副产物现状 | 第13-14页 |
1.2 秋葵副产物干燥研究 | 第14-15页 |
1.2.1 秋葵干燥方法及品质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农产品干燥模型的研究 | 第15页 |
1.3 可食性膜研究 | 第15-16页 |
1.3.1 可食性膜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15-16页 |
1.3.2 果蔬可食性膜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秋葵副产物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研究 | 第19-34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3 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2.1.4 干燥方法 | 第20页 |
2.1.5 秋葵干燥特性分析 | 第20-21页 |
2.1.6 干燥秋葵理化性质分析 | 第21-23页 |
2.1.7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1.8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2.1 不同干燥方法对秋葵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不同干燥条件下秋葵的理化性质 | 第26-30页 |
2.2.3 不同干燥条件下秋葵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秋葵的热风干燥与热泵干燥模型研究 | 第34-47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3.1.2 模型拟合优劣的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3.1.3 模型拟合的方法 | 第35页 |
3.1.4 利用Weibull模型计算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干燥活化能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不同干燥条件下秋葵干燥模型拟合 | 第36-42页 |
3.2.2 干燥模型与干燥温度的回归关系 | 第42-44页 |
3.2.3 Weibull模型拟合不同干燥条件下秋葵样品的干燥数据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利用秋葵粉制备可食性膜的工艺研究与性能表征 | 第47-61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47-48页 |
4.1.3 可食性膜制备及测定方法 | 第48-50页 |
4.1.4 可食性膜贮藏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4.2.1 可食性膜的厚度、色泽、含水率及水分活度 | 第51-53页 |
4.2.2 可食性膜的WVP、T及溶解度 | 第53-54页 |
4.2.3 可食性膜的机械性能 | 第54-55页 |
4.2.4 可食性膜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价 | 第55-56页 |
4.2.5 淀粉-秋葵粉复合可食性膜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4.2.6 可食性膜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4.2.7 不同湿度条件下可食性膜的贮藏期 | 第58-59页 |
4.3 结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1.1 秋葵副产物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研究 | 第61页 |
5.1.2 秋葵副产物的热风干燥与热泵干燥模型研究 | 第61-62页 |
5.1.3 秋葵副产物粉制备可食性膜的性能研究与表征 | 第62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2-63页 |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