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相关概述 | 第9-19页 |
· 人格、法人、公司法人 | 第9-11页 |
· 人格 | 第9页 |
· 法人 | 第9-10页 |
· 公司法人 | 第10-11页 |
· 公司法人格否认 | 第11-12页 |
· 其本质特征分析 | 第12-14页 |
· 这种否认建立在公司独立人格基础之上 | 第12-13页 |
· 这种否认本质是个案否认 | 第13页 |
· 这种否认是一种事后救济措施 | 第13-14页 |
·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成立状况 | 第14-16页 |
· 2005年现行《公司法》出台前的状况 | 第14-15页 |
· 2005年现行《公司法》的立法概况 | 第15-16页 |
· 此项否认制度的价值 | 第16-19页 |
· 保护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 | 第17页 |
· 弥补公司法人格制度的不足 | 第17页 |
· 实现正义理念 | 第17-19页 |
第2章 国内外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 第19-26页 |
· 主要英美法系国家 | 第19-22页 |
· 美国 | 第19-21页 |
· 英国 | 第21-22页 |
· 主要大陆法系国家 | 第22-23页 |
· 德国 | 第22页 |
· 日本 | 第22-23页 |
· 中国与两大法系国家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启示 | 第23-26页 |
· 此项制度需要有一定的判例模式 | 第23-24页 |
· 在适用范围上不完全拘泥于成文规范 | 第24页 |
· 衡量标准要体现现代法律精神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原因 | 第26-34页 |
· 我国此项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 | 第26-31页 |
·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情形是否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存在争论 | 第27-28页 |
· “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回避合同和侵权债务”情形缺乏适用这种否认的优先权 | 第28页 |
· “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的”情形在立法上的规定过于单一和笼统 | 第28-29页 |
· “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规避法律义务”情形上缺乏相关的立法规范 | 第29-30页 |
· “实际控制人”的主体概念不清 | 第30页 |
· “隐名股东”是否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方面模糊 | 第30-31页 |
· 缺乏对“执行案件”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方面的立法考虑 | 第31页 |
· 我国此项制度立法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 相关立法规定过于粗犷 | 第31-32页 |
· 相关司法解释的缺失 | 第32页 |
· 司法模式的不足 | 第32-34页 |
第4章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34-41页 |
· 我国《公司法》对此项制度基本事项的立法完善 | 第34-35页 |
· 我国此项制度在具体适用情况上的立法完善 | 第35-39页 |
· 《公司法》专章中明确列举“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情形,通过司法解释细化适用标准 | 第35-36页 |
· 《公司法》专章中纳入“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回避合同和侵权债务”情形,并且规定适用此方面的优先权 | 第36-37页 |
· 《公司法》专章中纳入“公司法人格形骸化”情形 | 第37-38页 |
· 《公司法》专章中纳入“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规避法律义务”的情形 | 第38页 |
· 《公司法》明确规定“实际投资人”这一概念,“实际控制人”可解释成“实际投资人” | 第38页 |
· 把“隐名股东”解释成实际投资人 | 第38-39页 |
· “执行案件中”可由相关司法解释完善适用问题 | 第39页 |
· 完善公司法人格否认方面的司法解释,补充和细化立法 | 第39-40页 |
· 发挥典型性案例积极作用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