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oMET13)功能的初步研究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9
页 | 目录 | 第9-12
页 | 摘要 | 第12-14
页 | Abstract | 第14-16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
页 | 1. 稻瘟病概述 | 第16-18
页 | · 稻瘟病及病原菌 | 第16
页 | · 稻瘟病的发病规律 | 第16-17
页 | ·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 第17-18
页 | 2. 稻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3
页 | · 产孢相关基因 | 第18-19
页 | · 附着孢发育相关基因 | 第19-23
页 | · 界面硬度和疏水性影响附着胞的分化 | 第19
页 | · 分生孢子分泌疏水蛋白识别胞外信号 | 第19-20
页 | · 细胞质膜跨膜蛋白和胞外信号传递 | 第20-21
页 | · 附着胞黑色素层的沉积与膨压的形成 | 第21-22
页 | · 分生孢子特异性内含物与膨压的形成 | 第22-23
页 | 3.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T-DNA转化和插入突变研究 | 第23-25
页 | ·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3-24
页 | · 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研究 | 第24-25
页 | · T-DNA插入突变的优势分析 | 第25
页 | 4. 扩增侧翼序列技术TAIL-PCR(THERMAL ASMMETRIC INTERLACED PCR) | 第25-26
页 | 5. MTHFR的研究进展 | 第26-28
页 | · 叶酸与methionine循环 | 第26-27
页 | · 一碳单位代谢中MTHFR调节作用 | 第27-28
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8-30
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5
页 | 1. 材料 | 第30-34
页 | · 实验菌株、质粒载体及水稻、大麦致病性测定品种 | 第30-31
页 | · 实验菌株 | 第30
页 | · 质粒载体 | 第30-31
页 | · 水稻、大麦致病性测定品种 | 第31
页 | · 各类抗生素、培养基及工具酶 | 第31-34
页 | · 各类抗生素 | 第31-32
页 | · 培养基 | 第32-34
页 | · 工具酶 | 第34
页 | · 各类生化试剂、溶液及试剂盒 | 第34
页 | 2 稻瘟病菌生物学性状测定试验 | 第34-37
页 | · 菌落生长速度及菌落特性 | 第35
页 | · 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和产孢量 | 第35
页 | · 附着胞形成实验 | 第35-36
页 | · 稻瘟菌有性生殖实验 | 第36
页 | · 大麦和水稻离体接种 | 第36
页 | · 稻瘟病菌菌丝、分生孢子和附着孢的GFP观察 | 第36-37
页 | 3 PCR扩增 | 第37-38
页 | · 常规PCR反应体系 | 第37
页 | · 细菌菌落PCR反应体系 | 第37
页 | · 高效TAIL-PCR(hiTAIL-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37-38
页 | 4. 质粒DNA、基因组DNA及小片段DNA相关操作 | 第38-41
页 | · 质粒DNA提取(CTAB法) | 第38-39
页 | · 基因组DNA抽提 | 第39-40
页 | · DNA酶切 | 第40
页 | 4.4 胶回收(Axyprep DNA gel extraction kit回收法) | 第40
页 | · 酶切DNA片段的去磷酸化 | 第40-41
页 | · 连接反应 | 第41
页 | 5. 细菌和真菌转化 | 第41-45
页 | · 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 | 第41-42
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细菌转化 | 第42-43
页 | · 稻瘟菌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 第43-44
页 | · 酵母转化 | 第44-45
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5-67
页 | 1. 致病缺陷突变体Wh-672的获得 | 第45-47
页 | ·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菌T-DNA转化 | 第45
页 | · 转化子致病性筛选和突变体Wh-672的获得 | 第45-46
页 | · 突变体Wh-672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6-47
页 | 2. MoMET13基因的分离与同源性分析 | 第47-52
页 | · MoMET13基因的分离 | 第47-48
页 | · MoMET13基因的克隆、测序 | 第48
页 | · MoMET13基因的获得与序列分析 | 第48-51
页 | · MoMET13的同源基因 | 第51-52
页 | 3 MoMET13基因缺失突变 | 第52-55
页 | · MoMET13基因缺失载体构建 | 第52-53
页 | · MoMET13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 | 第53-55
页 | 4 MoMET12基因缺失突变体 | 第55-57
页 | · MoMET12基因缺失载体构建 | 第55-56
页 | · MoMET1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 | 第56-57
页 | 5. 突变体Wh-672性状恢复实验 | 第57-58
页 |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7-58
页 | · 互补转化 | 第58
页 | 6. 酵母互补 | 第58-59
页 | · 酵母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8-59
页 | · 酵母互补转化 | 第59
页 | 7 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 第59-67
页 | · 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分析 | 第59-60
页 | · 突变体在MM培养基生长状况 | 第60-62
页 | · 分生孢子和附着孢形成观察 | 第62-64
页 | · 有性生殖实验 | 第64-65
页 | · 致病性分析 | 第65-66
页 | ·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66-67
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讨论及后续研究 | 第67-70
页 | 1. 全文总结讨论 | 第67-68
页 | 2.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 | 第68-70
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
页 | 附表 | 第7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