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1-9页 |
一、 《汉堡规则》以后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统一进程 | 第9-14页 |
(一) 、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不统一及国际社会所作的努力 | 第9-11页 |
(二) 、 《草案》的几个首要理论问题浅析 | 第11-14页 |
二、 《草案》中承运人的责任期间之变化 | 第14-22页 |
(一) 、 航运界现状和“门到门”制度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二) 、 《草案》的适用范围以及同其他单一国际运输规则在承运人责任问题上的协调 | 第15-19页 |
(三) 、 综合评论:“门到门”适用范围以及《草案》联网制度的优缺点 | 第19-22页 |
三、 《草案》中承运人责任基础变化之一--法定义务 | 第22-30页 |
(一) 、 适航义务的演进过程 | 第22-24页 |
(二) 、 《草案》的相关规定之评述 | 第24-27页 |
(三) 、 我国《海商法》中承运人的适航义务的地位及法律关系 | 第27-30页 |
四、 《草案》中承运人责任基础变化之二--驾管船过失免责 | 第30-40页 |
(一) 、 驾管船过失免责的渊源 | 第30页 |
(二) 、 驾管船过失免责中的理论问题浅析 | 第30-33页 |
(三) 、 驾管船过失免责的存废之争 | 第33-35页 |
(四) 、 《草案》的规定及对此的评论 | 第35-36页 |
(五) 、 我国航运界和法律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36-40页 |
五、 《草案》中承运人责任基础之三--迟延交付 | 第40-49页 |
(一) 、 《草案》中迟延交付相关规定的评述 | 第40-43页 |
(二) 、 我国法律中延迟交付的再认识 | 第43-49页 |
六、 《草案》中的新生事物--参与履约方责任 | 第49-54页 |
(一) 、 参与履约方责任体系特点 | 第49-50页 |
(二) 、 参与履约方责任体系的有关问题 | 第50-53页 |
(三) 、 参与履约方责任制度的一点余论 | 第53-54页 |
结论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的立法趋势 | 第54-57页 |
余论 | 第57-6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