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评估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第15-22页 | 2.1 医药企业特点 | 第15-17页 | 2.1.1 产品差异化明显 | 第15页 | 2.1.2 经营风险大 | 第15-16页 | 2.1.3 高门槛、高投入、高回报 | 第16-17页 | 2.2 医药企业的并购动因 | 第17-19页 | 2.2.1 扩大企业规模,获取垄断利润 | 第17页 | 2.2.2 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 | 第17-18页 | 2.2.3 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18页 | 2.2.4 获取投资的期权价值 | 第18-19页 | 2.2.5 获得资本市场效应价值 | 第19页 | 2.3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特点变化 | 第19-22页 | 2.3.1 企业价值增加 | 第19-20页 | 2.3.2 企业估值差异较大 | 第20页 | 2.3.3 经营分化加剧 | 第20页 | 2.3.4 资本运作加快 | 第20-22页 | 第3章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22-28页 | 3.1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 第22-25页 | 3.1.1 成本法广泛使用 | 第22-23页 | 3.1.2 市场法呈上升趋势 | 第23页 | 3.1.3 收益法应用较少 | 第23-25页 | 3.2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存在问题 | 第25-28页 | 3.2.1 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简单固化 | 第25页 | 3.2.2 对医药企业的价值构成不清晰 | 第25-26页 | 3.2.3 并购中医药企业价值增值未充分体现 | 第26页 | 3.2.4 评估机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第26-27页 | 3.2.5 评估估值与企业价值相偏离 | 第27-28页 | 第4章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 | 第28-36页 | 4.1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构成 | 第28-29页 | 4.2 并购视角下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第29-34页 | 4.2.1 被并购医药企业的独立价值 | 第29-32页 | 4.2.2 被并购医药企业协同效应价值 | 第32-33页 | 4.2.2.1 协同效应的分类 | 第32-33页 | 4.2.2.2 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 第33页 | 4.2.3 期权价值 | 第33-34页 | 4.3 并购中影响医药企业价值的因素 | 第34-36页 | 第5章 A医药公司并购案例 | 第36-50页 | 5.1 案例简介 | 第36-37页 | 5.1.1 并购过程回顾 | 第36页 | 5.1.2 A、B公司情况简介 | 第36页 | 5.1.3 并购动因 | 第36-37页 | 5.1.4 评估机构和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37页 | 5.2 B公司独立价值评估 | 第37-44页 | 5.2.1 成本法—净资产账面价值法 | 第37-39页 | 5.2.2 市场法—可比公司法 | 第39-40页 | 5.2.3 收益法—现金流量折现法 | 第40-43页 | 5.2.4 B企业独立价值评估解析 | 第43-44页 | 5.3 B公司并购协同效应价值 | 第44-45页 | 5.3.1 协同效应分析 | 第44页 | 5.3.2 协同效应价值计算 | 第44-45页 | 5.4 B医药公司并购增值—期权价值 | 第45-47页 | 5.4.1 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46页 | 5.4.2 期权价值的计算 | 第46-47页 | 5.5 案例分析小结 | 第47-48页 | 5.6 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对策 | 第48-50页 | 5.6.1 认清并购中企业价值构成 | 第48页 | 5.6.2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 第48页 | 5.6.3 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过程 | 第48-49页 | 5.6.4 提高中介机构专业水平 | 第49-5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