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文献综述的分析框架 | 第9-10页 |
1.2.2 推荐博士研究文献综述(1887 年-1920 年) | 第10页 |
1.2.3 论文博士研究文献综述(1887 年-至今) | 第10-11页 |
1.2.4 课程博士研究文献综述(战后-20 世纪90年代) | 第11页 |
1.2.5 课程博士研究文献综述(20 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11-12页 |
1.2.6 文献综述的结论 | 第12-13页 |
1.2.7 文献综述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3 核心概念介绍 | 第14-17页 |
1.3.1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1.3.2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适切性分析 | 第15-16页 |
1.3.3 培养要素界定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5.2 比较分析法 | 第18-19页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1.6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局限性 | 第19-20页 |
1.6.1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页 |
1.6.2 研究局限性 | 第19-20页 |
2 二战前博士生培养概况 | 第20-26页 |
2.1 学校内博士生培养规模极其有限 | 第20-22页 |
2.1.1 大学的发展探析 | 第20页 |
2.1.2 大学院的起源探析 | 第20-21页 |
2.1.3 大学院是否实施课程的考察 | 第21-22页 |
2.2 推荐博士的产生及废除 | 第22-24页 |
2.2.1 推荐博士的产生及加强 | 第22页 |
2.2.2 推荐博士的废除 | 第22-23页 |
2.2.3 推荐博士相关知识点的考察 | 第23-24页 |
2.3 论文博士的发展及主流地位的确立(明治-二战) | 第24-26页 |
2.3.1 论文博士的第一发展阶段(1887 年-1898 年) | 第24页 |
2.3.2 论文博士的第二发展阶段(1898 年-1920 年) | 第24-25页 |
2.3.3 论文博士的第三发展阶段(1920 年-二战) | 第25-26页 |
3 二战后博士生培养的被动改革 | 第26-40页 |
3.1 课程博士培养的确立及创新(1947 年-至今) | 第26-36页 |
3.1.1 培养目标 | 第26页 |
3.1.2 培养机构 | 第26-29页 |
3.1.3 指导方式 | 第29-32页 |
3.1.4 修业年限及学位授予条件 | 第32-33页 |
3.1.5 学位论文的审查及发表 | 第33-34页 |
3.1.6 学位种类 | 第34-35页 |
3.1.7 课程博士制度确立时间的考察 | 第35-36页 |
3.2 论文博士主流地位的重新确立及发展(二战-至今) | 第36-40页 |
3.2.1 论文博士主流地位的重新确立(1953 年-1974 年) | 第36页 |
3.2.2 论文博士的功过讨论(20 世纪70年代) | 第36-37页 |
3.2.3“论博事业”的实施(1978 年-至今) | 第37页 |
3.2.4 论文博士的存废讨论(21 世纪) | 第37-38页 |
3.2.5 论文博士的实施现状 | 第38-40页 |
4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博士生培养创新 | 第40-49页 |
4.1 国家创建课程博士培养创新环境 | 第40-43页 |
4.1.1 博士生教育战略化 | 第41页 |
4.1.2 博士生培养重点化 | 第41-42页 |
4.1.3 竞争性科研项目的实施 | 第42-43页 |
4.2 大学进行课程博士培养创新 | 第43-47页 |
4.2.1 入学时间多样化 | 第43-44页 |
4.2.2 学期设置多样化 | 第44-45页 |
4.2.3 入学资格弹性化 | 第45-46页 |
4.2.4 修业年限弹性化 | 第46页 |
4.2.5 培养机构制度化 | 第46-47页 |
4.3 官产学联合推进博士生培养创新 | 第47-49页 |
4.3.1 创办共同大学院 | 第47页 |
4.3.2 构建共同利用共同研究据点 | 第47-48页 |
4.3.3 成立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法人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5.1 国家重视是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关键 | 第49页 |
5.2 官产学协作是博士生培养创新的必然途径 | 第49-50页 |
5.3 今后博士生培养创新的具体预测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