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地震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 | 第9页 | 1.1.1 地震的危害性 | 第9页 | 1.1.2 地震的防治措施 | 第9页 | 1.2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研究 | 第9-10页 | 1.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 | 第10-12页 | 1.3.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概念 | 第10-11页 | 1.3.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1-12页 | 1.4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5 本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5-17页 | 2 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分析方法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传统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2.2.1 静力法 | 第17-18页 | 2.2.2 反应谱方法 | 第18-19页 | 2.2.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3 基于性能地震工程分析方法 | 第21-28页 | 2.3.1 静力推覆(static pushover, SPO ) | 第21-22页 | 2.3.2 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 | 第22-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9-4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步骤 | 第29-30页 | 3.2.1 增量动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3.2.2 增量动力分析的分析步骤 | 第30页 | 3.3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涉及的基本问题 | 第30-40页 | 3.3.1 地震动的选取 | 第30-34页 | 3.3.2 地震动的调整 | 第34页 | 3.3.3 地震动强度指标及结构损伤指标的选取 | 第34-38页 | 3.3.4 定义极限状态 | 第38-39页 | 3.3.5 汇总IDA 曲线 | 第39-40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0-47页 | 3.4.1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3.4.2 单一地震动记录下的IDA 曲线 | 第40-43页 | 3.4.3 多条地震动记录下的IDA 曲线 | 第43-45页 | 3.4.4 汇总IDA 曲线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增量动力分析在基于性能工程中的应用 | 第49-6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9-51页 | 4.2.1 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4.2.2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51页 | 4.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1-56页 | 4.3.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51-52页 | 4.3.2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52页 | 4.3.3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模型 | 第52-53页 | 4.3.4 设计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3-56页 | 4.4 超越结构极限状态的年平均概率的计算 | 第56-57页 | 4.4.1 年超越概率的计算公式 | 第56页 | 4.4.2 计算年超越概率的基本步骤 | 第56-57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57-65页 | 4.5.1 地震需求概率模型的建立 | 第57-60页 | 4.5.2 地震易损性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4.5.3 地震危险性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4.5.4 超越结构极限状态的年平均概率的计算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不同梁柱抗弯承载力比的结构IDA 分析对比 | 第67-83页 | 5.1 分析模型 | 第67页 | 5.2 增量动力分析 | 第67-72页 | 5.2.1 模型1 增量动力分析 | 第68页 | 5.2.2 模型2 增量动力分析 | 第68-69页 | 5.2.3 模型3 增量动力分析 | 第69-71页 | 5.2.4 模型4 增量动力分析 | 第71-72页 | 5.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72页 | 5.4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2-79页 | 5.4.1 模型1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2页 | 5.4.2 模型2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2-74页 | 5.4.3 模型3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4-76页 | 5.4.4 模型4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6-79页 | 5.5 超越结构极限状态的年平均概率的计算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