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相变蓄能技术 | 第10-12页 |
1.3 蓄能型热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3.1 相变材料和相变蓄能换热器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2 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4-16页 |
1.3.3 蓄能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4 蓄能型双热源热泵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变蓄能装置的设计与选型 | 第20-30页 |
2.1 相变蓄能装置的设计流程 | 第20页 |
2.2 相变材料的筛选 | 第20-22页 |
2.2.1 常用的低温相变材料 | 第21-22页 |
2.2.2 低温相变材料的选定 | 第22页 |
2.3 相变蓄能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第22-29页 |
2.3.1 相变蓄能装置体积及尺寸的确定 | 第23-25页 |
2.3.2 内层制冷剂盘管的设计 | 第25-27页 |
2.3.3 外层换热水管的设计 | 第27页 |
2.3.4 相变蓄能装置的设计结果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相变传热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30-39页 |
3.1 相变传热理论 | 第30-35页 |
3.1.1 相变传热问题的特点 | 第30-31页 |
3.1.2 相变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31-34页 |
3.1.3 相变传热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34页 |
3.1.4 本课题选用的相变传热理论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34-35页 |
3.2 三维相变对流—导热耦合传热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3.3 Fluent 求解相变传热问题 | 第36-38页 |
3.3.1 Fluent 软件简介 | 第36页 |
3.3.2 Fluent 求解的基本思想 | 第36-37页 |
3.3.3 Fluent—Solidification/Melting 模型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自然对流条件下蓄能装置相变过程数值模拟 | 第39-57页 |
4.1 蓄能装置的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 | 第39-44页 |
4.1.1 蓄能装置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1.2 蓄能装置相变蓄热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4.1.3 网格划分及计算参数设置 | 第42-44页 |
4.2 相变过程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第44-45页 |
4.3 相变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5-56页 |
4.3.1 相变蓄热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5-51页 |
4.3.2 相变蓄冷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相变蓄能换热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 第57-71页 |
5.1 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强化 | 第57-61页 |
5.1.1 纳米铝粉/RT6 纳米流体的相变传热性能实验 | 第57-59页 |
5.1.2 纳米铝粉/RT6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 第59页 |
5.1.3 纳米铝粉/RT6 纳米流体相变特性的测定 | 第59页 |
5.1.4 纳米铝粉/RT6 纳米流体的相变传热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1页 |
5.2 相变蓄能换热器强化传热后的数值模拟 | 第61-62页 |
5.3 相变蓄能换热器强化传热后的实验研究 | 第62-63页 |
5.3.1 相变蓄能换热器的实验装置 | 第62页 |
5.3.2 相变蓄能换热器的系统试验台及测点布置 | 第62-63页 |
5.4 相变蓄能换热器蓄能性能研究 | 第63-70页 |
5.4.1 热媒流速对取冷过程的影响 | 第63-65页 |
5.4.2 取冷过程 PCM 的温度分布 | 第65-66页 |
5.4.3 热媒流速对蓄热过程的影响 | 第66-68页 |
5.4.4 热媒进口温度对蓄热过程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5 蓄热过程 PCM 的温度分布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1-76页 |
6.1 蓄冷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6.2 取冷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6.3 蓄热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