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有机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5-20页 |
1.2.1 有机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 | 第15-17页 |
1.2.2 有机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1.2.3 有机太阳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19-20页 |
1.3 小分子有机太阳电池及小分子活性层材料研究进展 | 第20-39页 |
1.3.1 小分子有机太阳电池 | 第20-23页 |
1.3.2 小分子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36页 |
1.3.3 非富勒烯类小分子受体简介 | 第36-39页 |
1.4 本论文的课题提出与研究方向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末端基对双苯基取代mono-DPP小分子给体材料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41-55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6页 |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41-4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2.2.3 目标化合物合成 | 第42-45页 |
2.2.4 器件制备和表征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2.3.1 Mono-DPP小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47页 |
2.3.2 Mono-DPP小分子的光学性能 | 第47页 |
2.3.3 Mono-DPP小分子的电化学性能 | 第47-49页 |
2.3.4 Mono-DPP小分子的光伏性能与表征 | 第49-53页 |
2.4 结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以芴为给电子单元的Bis-DPP双极性小分子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的研究 | 第55-73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61页 |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5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3.2.3 目标化合物合成 | 第57-60页 |
3.2.4 器件制备和表征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3.3.1 DPP-F和FP-DPP-F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63页 |
3.3.2 DPP-F和FP-DPP-F的光学性能 | 第63-64页 |
3.3.3 DPP-F的电化学性能 | 第64-65页 |
3.3.4 DPP-F做为给体时的光伏性能 | 第65-67页 |
3.3.5 DPP-F作为受体时的光伏性能 | 第67-69页 |
3.3.6 DPP-F作为受体在大面积卷对卷加工中的应用 | 第69-71页 |
3.4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以BDT为给电子单元的Bis-DPP小分子给体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 | 第73-87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8页 |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7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4.2.3 目标化合物合成 | 第74-77页 |
4.2.4 器件制备与表征 | 第77-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5页 |
4.3.1 合成与表征 | 第78-79页 |
4.3.2 DPP-BDT和R-DPP-BDT的光学性能 | 第79-80页 |
4.3.3 DPP-BDT和R-DPP-BDT的电化学性能 | 第80-81页 |
4.3.4 DPP-BDT和R-DPP-BDT的光伏性能 | 第81-82页 |
4.3.5 DPP-BDT性能表征和研究 | 第82-85页 |
4.4 结论 | 第85-87页 |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创新点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