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鬼叔中“风土系列影像”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及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综述 | 第14页 | (二)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 中国独立纪录片鬼叔中影像作品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四) 横跨独立纪录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综述 | 第16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个案分析 | 第17页 | (二) 比较研究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独立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第18-30页 | 第一节 独立纪录片概述 | 第18-24页 | 一、独立纪录片的概念 | 第18-21页 | 二、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第24-28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第24-25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第25-27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独立纪录片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独立纪录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 第30-38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特点 | 第30-34页 | 一、时间与空间向度上的传播 | 第30-34页 | 二、以人为本的传播 | 第34页 | 三、全方位的传播 | 第34页 | 第二节 独立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优势 | 第34-38页 | 一、来自民间,关注边缘 | 第34-35页 | 二、客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 第35-36页 | 三、人文精神的展现 | 第36页 | 四、个人化的表达,风格多元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实践 | 第38-56页 | 第一节 鬼叔中和他的纪录片 | 第38-40页 | 一、鬼叔中——“一个不合时宜的怀旧者” | 第38-39页 | 二、个人化的表达:诗化乡愁和佛学信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再现 | 第40-53页 | 一、玉扣纸:不仅仅是造纸术 | 第40-44页 | 二、老族谱:木活字印族谱 | 第44-47页 | 三、砻谷纪:攻稻艺术 | 第47-50页 | 四、罗盘经:风水先生的智慧 | 第50-53页 | 第三节 鬼叔中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 | 第53-56页 | 一、鬼叔中影像传播的长期作用 | 第53-54页 | 二、鬼叔中影像传播的短期作用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老族谱》与《留住手艺——千年木活字》比较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千年木活字:活字印刷术的追忆 | 第56-59页 | 一、由头的选择 | 第57页 | 二、对历史的追忆 | 第57-58页 | 三、传承的希望 | 第58-59页 | 四、拍摄过程中的摆拍和配音 | 第59页 | 第二节 《老族谱》与《留住手艺——千年木活字》的比较 | 第59-62页 | 一、现实的关注与历史的追忆 | 第60页 | 二、个人化与模式化 | 第60-61页 | 三、驻足人文与流于叙事 | 第61页 | 四、流于业余与规范工整 | 第61-62页 | 第三节 、《老族谱》在木活字手工印刷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 | 第62-64页 | 一、《老族谱》在木活字手工印刷传播中的优势 | 第62-63页 | 二、《老族谱》在木活字手工印刷传播中的不足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64-72页 | 第一节 独立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作用 | 第64-67页 | 一、作为政府力量的有力补充 | 第64-65页 | 二、以人为本,更好的传播非遗 | 第65-66页 | 三、时间——沉淀的生命与现实,全方位的非遗传播 | 第66页 | 四、个性化的表达,多元风格的非遗传播 | 第66-67页 | 第二节 独立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不足 | 第67-68页 | 一、流于业余 | 第67-68页 | 二、“小圈子”的传播 | 第68页 | 第三节 独立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改进之策 | 第68-72页 | 一、提升影像制作水准 | 第69页 | 二、拓展资金来源 | 第69-70页 | 三、拓展传播渠道 | 第70-71页 | 四、走进校园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