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1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 第9页 |
1.2.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3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2.1 国家形象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2.1.1 国家形象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国家形象营销 | 第15页 |
2.2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的提出与内涵 | 第15-18页 |
2.2.1 共主体话语 | 第15-16页 |
2.2.2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 | 第16-17页 |
2.2.3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主体间性分析 | 第17-18页 |
2.3 内隐学习理论 | 第18-24页 |
2.3.1 内隐学习内涵 | 第18-20页 |
2.3.2 内隐知识内涵 | 第20-21页 |
2.3.3 内隐学习的启动效应与共享价值观 | 第21-22页 |
2.3.4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CLARION模型 | 第22-24页 |
2.4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问题 | 第24-25页 |
3 美国国家形象营销的内隐学习例证分析 | 第25-45页 |
3.1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的主体选择 | 第25-31页 |
3.1.1 国家营销中动画电影的主体性分析 | 第25-29页 |
3.1.2 美国动画电影中蕴含的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 | 第29-31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31-35页 |
3.2.1 数据搜集 | 第31-32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3.2.3 研究取样 | 第33-35页 |
3.3 美国国家形象内隐学习编码 | 第35-45页 |
3.3.1 编码策略 | 第35页 |
3.3.2 初始编码与聚焦编码 | 第35-42页 |
3.3.3 轴心编码 | 第42-44页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44-45页 |
4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内隐学习机制研究 | 第45-57页 |
4.1 中国受众对美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情况:钱包份额分析 | 第46-50页 |
4.1.1 国内受众概况 | 第46-47页 |
4.1.2 国家形象的钱包份额 | 第47-48页 |
4.1.3 美国国家形象的钱包份额分析 | 第48-49页 |
4.1.4 钱包份额到情感份额、心智份额:内隐学习的推动 | 第49-50页 |
4.2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内隐学习机制分析 | 第50-53页 |
4.2.1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内隐学习本质分析 | 第50-52页 |
4.2.2 受众对国家形象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 | 第52-53页 |
4.3 国家形象营销中的内隐学习效应分析 | 第53-55页 |
4.3.1 内隐学习的启动效应 | 第53-54页 |
4.3.2 内隐与外显学习协同效应 | 第54-55页 |
4.4 共主体国家形象话语营销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4.4.1 发掘国家形象的符号表征 | 第55-56页 |
4.4.2 国家形象话语共享价值观和个性价值观的统一构建 | 第56页 |
4.4.3 多主体塑造国家形象 | 第56-57页 |
5 研究结论 | 第57-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8-60页 |
5.2.1 研究局限 | 第58-59页 |
5.2.2 未来展望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