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审交叉询问制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刑事庭审交叉询问制度概述 | 第8-20页 | 第一节 交叉询问的概念分析 | 第8-12页 | 一、交叉询问的概念界定 | 第8-9页 | 二、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 第9-12页 | 第二节 交叉询问制度的价值 | 第12-15页 | 一、交叉询问的内在价值——有利案件真实的发现 | 第12-13页 | 二、交叉询问的外在价值——彰显当事人主体地位 | 第13-14页 | 三、交叉询问的社会价值——增加裁判的可接受性,重建司法公信力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交叉询问制度的运作程序 | 第15-20页 | 一、交叉询问的基本程序 | 第15-17页 | 二、交叉询问制度的主要规则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交叉询问制度的不同模式及其比较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当事人积极主导的交叉询问模式 | 第20-21页 | 一、法官中立 | 第20-21页 | 二、证人具有附属性 | 第21页 | 三、证言导出方式为一问一答式 | 第21页 | 四、证据规则严格、复杂 | 第21页 | 第二节 法官积极参与的混合式交叉询问模式 | 第21-23页 | 一、法官积极参与询问程序 | 第22页 | 二、证人依附法院 | 第22页 | 三、证人证言导出方式采混合式 | 第22-23页 | 四、证据规则简单、粗化 | 第23页 | 第三节 交叉询问在国外的运行状况 | 第23-26页 | 一、英美等国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二、德、日等国引进交叉询问的经验、教训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当下的交叉询问制度 | 第26-30页 | 第一节 刑事庭审交叉询问的立法规定 | 第2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中交叉询问制度的特点 | 第26-30页 | 一、人证调查有限,缩小了交叉询问的适用范围 | 第27页 | 二、对证人的询问顺序、方式方法模糊 | 第27页 | 三、交叉询问规则单一、不可行 | 第27-28页 | 四、缺乏交叉询问所需旳配套制度 | 第28页 | 五、交叉询问格局混乱 | 第28-29页 | 六、庭审交叉询问重技术,轻权利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庭审交叉询问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 第30-34页 | 第一节 我国庭审交叉询问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 | 第30-31页 | 一、传统观念的牵制 | 第30页 | 二、立法对交叉询问的权利属性重视不够 | 第30-31页 | 三、重物证书证、轻证人证言的证据调查习惯 | 第31页 | 四、相关配套制度、规则的缺失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庭审交叉询问制度改革的有利因素 | 第31-34页 | 一、当事人主导的控辩型诉讼进一步推进 | 第32页 | 二、证人出庭制度的保障 | 第32页 | 三、律师出庭辩护率的提高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我国庭审交叉询问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34-39页 | 第一节 创造交叉询问制度实施的有利空间 | 第34-35页 | 一、进一步打造交叉询问制度有效实行的平台 | 第34页 | 二、创建交叉询问制度有效实行的制度环境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保证庭审之上交叉询问的成功进行 | 第35-39页 | 一、明确交互询问的顺序,增强交叉询问的对抗性 | 第35-36页 | 二、确立交叉询问规则,完善证据调查程序 | 第36页 | 三、在强化证人作证义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 第36-37页 | 四、强化律师辩护,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 第37-38页 | 五、全面展开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关于交叉询问规则和技巧的培训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