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电磁信息建模与空间电磁强度计算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的模型和理论基础 | 第11-27页 | · 装备的建模 | 第11-13页 | · 雷达装备模型 | 第11-12页 | · 通信装备模型 | 第12-13页 | · 干扰装备模型 | 第13页 | · 装备的发射信号形式 | 第13-14页 | · 空间电波传输模型 | 第14-15页 | · 天线的建模 | 第15-20页 | · 天线的方向图 | 第15-16页 | · 余割平方函数的方向图的建模 | 第16-17页 | · Sa 平方函数的方向图的建模 | 第17-18页 | · 阵列天线的方向图的建摸 | 第18-19页 | · 全向波束的方向图的建模 | 第19-20页 | · 坐标系的转换 | 第20-23页 | · 经纬高坐标系到当地局部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 第20-22页 | · 当地局部坐标系到天线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 第22-23页 | · 信号的采样 | 第23-25页 | · 带限采样定理 | 第23-24页 | · 带通采样定理 | 第24页 | · 两种采样方法的比较 | 第24-25页 | · 信号的幅值与功率、电磁强度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的方法 | 第27-37页 | · 信号时域叠加求电磁强度法 | 第27-30页 | · 接收点处发射信号时域的叠加 | 第27-28页 | · 时域叠加信号频谱的计算 | 第28-30页 | · 接收功率和电磁强度的计算 | 第30页 | · 信号频域叠加求电磁强度法 | 第30-32页 | · 发射点处各时域信号频谱的计算 | 第30-31页 | · 接收点处频谱叠加的计算 | 第31-32页 | · 接收功率和电磁强度的计算 | 第32页 | · 两种方法的对比 | 第32-37页 | · 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对比 | 第32-35页 | · 两种方法计算时间对比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系统的设计和仿真结果分析 | 第37-53页 | ·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系统的总框架 | 第37-38页 | ·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系统的仿真流程设计 | 第38-39页 | · 装备的参数设置和参数存储 | 第38-39页 | · 系统的功能 | 第39页 | · 用户界面的设计 | 第39-42页 | · 装备参数的设置界面 | 第40-42页 | · 计算参数的设置界面 | 第42页 | ·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模块的设计 | 第42-46页 | ·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模块的算法说明 | 第42-45页 | · 空间电磁强度计算模块的流程图 | 第45-46页 | · 电磁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 信号波形的仿真分析 | 第46-49页 | · 电磁强度的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61-62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