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8
页 |
1 绪论 | 第8-13
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
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
页 |
·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校的核心 | 第9
页 |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 第9-10
页 |
· 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是学校及其教师的共同目标 | 第10
页 |
· 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 第10
页 |
·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
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
页 |
·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1-12
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
页 |
2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及评述 | 第13-24
页 |
· 职业生涯的内涵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3-15
页 |
· 职业生涯的内涵 | 第13
页 |
· 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3-15
页 |
· 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及评述 | 第15-21
页 |
· 富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 第15-16
页 |
· 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 | 第16-17
页 |
· 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第17
页 |
·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 第17-19
页 |
· 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 第19-20
页 |
· 国外教师发展阶段论评析 | 第20-21
页 |
· 国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及评述 | 第21-23
页 |
· 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 | 第21
页 |
· 教师一体化发展阶段论 | 第21
页 |
· 教师发展时期论 | 第21
页 |
·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 | 第21-22
页 |
· 教师自我更新取向发展阶段论 | 第22
页 |
· 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评析 | 第22-23
页 |
· 国内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启示 | 第23-24
页 |
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与内容分析 | 第24-33
页 |
· 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 | 第24-25
页 |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第25-27
页 |
· 职业生涯管理支持论 | 第25
页 |
· 职业生涯管理怀疑论 | 第25-26
页 |
· 职业生涯管理折衷论 | 第26
页 |
· 职业生涯管理修正论 | 第26-27
页 |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分析 | 第27-28
页 |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 第28-29
页 |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 第29-31
页 |
· 进入高校初期的职业生涯管理 | 第29-30
页 |
· 进入高校中期的职业生涯管理 | 第30-31
页 |
· 进入高校后期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 | 第31
页 |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着力点分析 | 第31-33
页 |
4 无锡SY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3-47
页 |
· 无锡SY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情况 | 第33-41
页 |
· 学院机构设置情况 | 第33-34
页 |
· 学院教师结构分析 | 第34-38
页 |
· 学院学生情况分析 | 第38-41
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3
页 |
· 教师评价制度滞后 | 第41-42
页 |
·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 第42
页 |
· 教师队伍结构状况不合理 | 第42-43
页 |
· 教师培训、进修渠道不畅 | 第43
页 |
· 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 第43
页 |
· 成因分析 | 第43-47
页 |
·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念的缺失 | 第44-45
页 |
·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教育体系的缺失 | 第45
页 |
·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制度、机构与专业人员的缺失 | 第45-46
页 |
·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主体的缺失 | 第46-47
页 |
5 无锡SY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9
页 |
·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学院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 | 第47-49
页 |
·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概述 | 第47-48
页 |
·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 第48-49
页 |
· 学院教师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建议、对策 | 第49-59
页 |
· 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 第50
页 |
· 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 第50-55
页 |
· 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 第55-57
页 |
· 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 第57-59
页 |
6 结论 | 第59-60
页 |
致谢 | 第60-61
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