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3
页 |
1 绪论 | 第13-26
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8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
页 |
· 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14-15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
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3
页 |
· 市场经济 | 第18-19
页 |
· 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历史遗产 | 第19-20
页 |
· 历史文化名城 | 第20-21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管理 | 第21-23
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3-26
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
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
页 |
· 论文框架 | 第24-26
页 |
2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发展历程 | 第26-38
页 |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发展前期(1840~1949) | 第26-28
页 |
· 清末时期(1840~1911) | 第26-27
页 |
· 民国时期(1911~1949) | 第27-28
页 |
·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 第28-32
页 |
· 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1949~1966) | 第28-31
页 |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 第31
页 |
· “拨乱反正”与社会经济恢复时期(1976~1982) | 第31-32
页 |
· 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 第32-36
页 |
· 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结合时期(1982~1985) | 第32-34
页 |
· 历史街区保护与国际交流开展时期(1986~1996) | 第34-36
页 |
· “自下而上”的地方保护推动时期(1997 至今) | 第3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
页 |
3 市场经济转型期对城市历史遗产的相关认识 | 第38-57
页 |
· 经济体制与历史遗产管理特征 | 第38-41
页 |
· 计划经济条件下遗产保护管理 | 第38-39
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遗产保护管理 | 第39-41
页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历史遗产价值解析 | 第41-51
页 |
· 以城市历史遗产的存在定义的价值 | 第41-44
页 |
· 以城市历史遗产的使用定义的价值 | 第44-45
页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历史遗产使用价值的实现途径 | 第45-51
页 |
· 我国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规划管理程序与方法 | 第51-56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 第52-53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程序 | 第53-54
页 |
· 当前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管理的积弊 | 第54-5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
页 |
4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管理的宏观决策 | 第57-84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的公共管理 | 第57-62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的公共属性 | 第57-58
页 |
· 遗产保护中的市场失败与政府失败 | 第58-61
页 |
· 公平优先与兼顾效率 | 第61-62
页 |
· 保护与发展的经济决策 | 第62-68
页 |
· 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经济学原理 | 第62-65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 | 第65-68
页 |
· “保留旧城、另建新城”决策的经济分析 | 第68-76
页 |
· 西方城市新旧分区发展 | 第68-69
页 |
· 新旧分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第69-71
页 |
· 我国新旧分区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71-74
页 |
· 名城保护新旧分区发展的探讨 | 第74-76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保、用”结合的管理模式 | 第76-83
页 |
· 适应性再利用 | 第77-80
页 |
· 整体性保护 | 第80-8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
页 |
5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微观管理 | 第84-125
页 |
· 完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 第84-94
页 |
· 我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法规简介 | 第84-86
页 |
· 对当前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分析 | 第86-88
页 |
·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的解析 | 第88-91
页 |
· 完善我国城市历史遗产法规建议 | 第91-94
页 |
· 深化城市历史遗产管理机构改革 | 第94-102
页 |
· 西方典型历史文化遗产官方管理机构设置 | 第94-96
页 |
· 我国城市历史遗产管理机构设置 | 第96-98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官方管理机构存在问题研究 | 第98-99
页 |
· 城市历史遗产官方管理机构改进建议 | 第99-102
页 |
· 健全适应时代需要的保护制度 | 第102-123
页 |
· 登录制度 | 第102-106
页 |
· 所有权制度 | 第106-112
页 |
· 资金保障制度 | 第112-118
页 |
· 公众参与制度 | 第118-12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
页 |
6 结论 | 第125-127
页 |
· 殊途同归——走向时代发展的变革之路 | 第125-126
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6
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26-127
页 |
致谢 | 第127-12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
页 |
附录 | 第131-142
页 |
A.《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 第131-138
页 |
B. 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法律法规 | 第138-140
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