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内涵 | 第19-33页 |
·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 第19-25页 |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20页 |
· 抗日战争时期 | 第20-22页 |
· 解放战争时期 | 第22页 |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第22-23页 |
· 改革开放新时期 | 第23-25页 |
·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 第25-33页 |
· 忠诚于党 | 第25-28页 |
· 热爱人民 | 第28页 |
· 报效国家 | 第28-29页 |
· 献身使命 | 第29-30页 |
· 崇尚荣誉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加强高校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3-44页 |
· 国防生群体具有特殊性 | 第33-37页 |
· 招收途径的特殊性 | 第34页 |
· 管理模式的特殊性 | 第34-35页 |
· 就业方式的特殊性 | 第35页 |
· 素质要求的特殊性 | 第35-37页 |
· 加强高校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7-44页 |
· 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动力 | 第37-38页 |
· 铸牢强军之魂的重要条件 | 第38-39页 |
· 强化战斗精神的不竭源泉 | 第39-40页 |
· 永葆我军性质不变的可靠保证 | 第40-41页 |
· 促进高校国防生工作理论的创新依据 | 第41页 |
· 塑造普通大学生价值观的有利渠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 第44-60页 |
· 对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调查分析 | 第45-52页 |
· 政治信念总体比较坚定,但少部分人认识模糊 | 第45-47页 |
· 道德品质总体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少部分人认识不够 | 第47-48页 |
· 学习和就业想法总体比较端正,但少部分人存在思想困惑 | 第48-50页 |
· 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积极向上,但少部分人存在消极观念 | 第50-52页 |
· 对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分析 | 第52-55页 |
· 内容认识比较清晰,但概念把握不够准确 | 第52-53页 |
· 意义认识普遍明确,但仍有少部分人认识模糊 | 第53页 |
· 教育形式比较多样,但协调配合不足 | 第53-55页 |
· 对现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的分析 | 第55-58页 |
· 教育环节不够深入 | 第55页 |
· 教育力度总体较大 | 第55-56页 |
· 教育工作问题较多 | 第56-58页 |
· 影响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 | 第58-60页 |
· 教育模式不够科学 | 第58页 |
· 教育制度不尽完善 | 第58页 |
· 教育评判缺乏标准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加强高校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 第60-71页 |
· 加强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60-62页 |
· 党的绝对领导原则 | 第60-61页 |
· 与时俱进原则 | 第61页 |
· “三个紧贴”原则 | 第61-62页 |
·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 第62-65页 |
· 抓好思想教育 | 第63页 |
· 坚持舆论引导 | 第63-64页 |
· 搞好典型示范 | 第64-65页 |
· 加大文化活动熏陶 | 第65-66页 |
· 积极发展高校国防生特色文化 | 第65页 |
· 加强国防生文艺创作 | 第65-66页 |
· 搞好国防生文化环境建设 | 第66页 |
· 完善系统制度保障 | 第66-71页 |
· 课程学习设计科学化 | 第66-67页 |
· 教育过程机制系统化 | 第67-69页 |
· 效果评估机制合理化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附录二 高校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7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