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广西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工业经济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 工业经济概念 | 第18页 | · 工业经济差异划分标准 | 第18-20页 | · 区域工业经济理论 | 第20-22页 | · 霍夫曼的“霍夫曼经济定理” | 第20页 | ·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 第21-22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4-31页 | · 北部湾经济区 | 第24-26页 | · 南宁 | 第25页 | · 北钦防 | 第25-26页 | · 桂西资源富集区 | 第26-28页 | · 百色 | 第27页 | · 河池 | 第27页 | · 崇左 | 第27-28页 | · 西江经济带 | 第28-31页 | · 桂林 | 第28页 | · 柳州 | 第28-29页 | · 来宾 | 第29页 | · 贺州 | 第29页 | · 梧州 | 第29-30页 | · 贵港 | 第30页 | · 玉林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基于工业化视角的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测度 | 第31-48页 | · 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 第31-34页 | · 衡量工业化进程指标的选取 | 第31-33页 | · 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测评模型 | 第33-34页 | · 单一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测度 | 第34-38页 | · 基于经济水平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 第35-36页 | ·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 第36页 | · 基于工业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 第36-37页 | · 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 第37-38页 | · 基于就业结构视角的市域差异测评 | 第38页 | · 综合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测评 | 第38-47页 | ·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发展进度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 广西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经济总量及内部差异视角的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测评 | 第48-62页 | · 测算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 第48-51页 | · 测算方法 | 第48-50页 | · 指标选取 | 第50-51页 | · 基于单一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差异测评 | 第51-56页 | ·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绝对差异测评 | 第51-55页 | ·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相对差异测评 | 第55-56页 | · 基于综合指标下广西市域工业经济的差异测评 | 第56-61页 | · 综合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 | 第56-60页 | ·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的综合测评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 第62-67页 | · 政府政策 | 第62-63页 | · 区位因素 | 第63-64页 | · 生产要素投入因素 | 第64页 | · 产业结构变动因素 | 第64-66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66-67页 | 第七章 促进广西市域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7-74页 | · 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 第67-68页 | · 财政政策 | 第67-68页 | · 金融政策 | 第68页 | · 投资政策 | 第68页 | · 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68-71页 | · 完善工业发展格局 | 第68-69页 | · 培育地区优势产业 | 第69-70页 | ·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 第70-71页 | · 培育区域增长极,推动城镇化发展 | 第71-72页 | · 培育增长极--“四个城市群” | 第71页 | · 点轴发展---“四个城镇带” | 第71-72页 | ·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 第72-73页 | · 加强地域联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 第72-73页 | · 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 第73页 | · 建立人才发展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第73-74页 | · 转变思想观念,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 第73页 | ·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高科技人才 | 第73-7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创新之处 | 第75-76页 | · 存在问题 | 第76-77页 |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1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