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蕨类植物及香鳞毛蕨研究 | 第11-13页 |
· 蕨类植物研究 | 第11-12页 |
· 香鳞毛蕨研究 | 第12-13页 |
· 蕨类植物孢子囊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孢子囊形态 | 第14页 |
· 孢子囊的个体发育 | 第14-15页 |
· 植物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学 | 第15-17页 |
· 样品蛋白质的提取分离 | 第16-17页 |
· 蛋白质样品的裂解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 实验材料来源 | 第19页 |
· 实验材料取材处理 | 第19-20页 |
· 样品按发育时期分类 | 第19-20页 |
· 样品取材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0-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 细胞保护酶系统及其他渗透物质的测定 | 第22-25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25页 |
· 向电泳体系的摸索建立 | 第25-30页 |
·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69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细胞保护酶系统和细胞渗透物质 | 第31-34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第31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第31-32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 第32页 |
·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第32-33页 |
· 脯氨酸(Pro)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 | 第34-37页 |
· 最大荧光F_m | 第34页 |
· 初始荧光F_0 | 第34-35页 |
· 暗适应状态下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_v/F_m | 第35页 |
· 光适应下的实际量子产量yield | 第35-36页 |
·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 第36页 |
· 光化学淬灭系数qP | 第36-37页 |
·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 | 第37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建立 | 第37-39页 |
· 蛋白质提取方法选择 | 第37-39页 |
· 蛋白质双向电泳上样量比较 | 第39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发育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 | 第39-69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等电点分析 | 第41-44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分子量分析 | 第44-47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匹配蛋白质斑点分析 | 第47-48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分析 | 第48-69页 |
4 讨论 | 第69-73页 |
· 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与保护酶的变化 | 第69-70页 |
· 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 | 第69页 |
· 细胞保护酶的变化 | 第69-70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点 | 第70-71页 |
· 最大荧光Fm | 第70页 |
· 初始荧光Fo | 第70页 |
· 暗适应状态下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 | 第70-71页 |
· 光适应下的实际量子产量yield | 第71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蛋白质提取体系的建立 | 第71-72页 |
· 蛋白质提取方法 | 第71页 |
· 双向电泳体系上样量选择 | 第71-72页 |
· 香鳞毛蕨孢子囊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72-73页 |
5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