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硅灰石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11-13页 |
· 硅灰石的晶体结构 | 第11-13页 |
· 硅灰石的物理性质 | 第13页 |
· 硅灰石与其他填料相比具备的优势 | 第13-14页 |
· 硅灰石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 替代玻纤作塑料的增强填料 | 第14页 |
· 作陶瓷原料 | 第14-15页 |
· 作石棉代用品 | 第15页 |
· 作油漆涂料填料 | 第15页 |
· 作冶金助剂 | 第15-16页 |
· 用于制备生物活性材料 | 第16页 |
· 作白炭黑的制备原料 | 第16-17页 |
· 其他用途 | 第17页 |
· 无机填料表面改性概述 | 第17-21页 |
· 偶联剂表面处理 | 第17-18页 |
· 表面接枝改性 | 第18-19页 |
· 高能表面改性 | 第19-20页 |
· 沉淀反应改性 | 第20页 |
· 表面物理包覆 | 第20页 |
· 机械力化学改性 | 第20-21页 |
· 聚酰胺 6 改性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填充增强改性 | 第21-22页 |
· 共混改性 | 第22-23页 |
· 共聚改性 | 第23页 |
· 纳米复合改性 | 第23-24页 |
· 影响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性能的关键因素 | 第24-26页 |
· 填料表面性质对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 填料的形状、粒径对填充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界面作用和界面相 | 第25-26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 研究创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5页 |
· 实验主要原料和助剂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 硅灰石表面活化方法 | 第29-30页 |
· 直接法 | 第29页 |
· 预处理法 | 第29-30页 |
· 预处理条件对硅灰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原位无皂乳液聚合法 | 第30页 |
· 硅灰石填充 PA-6 复合体系的制备 | 第30-31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31-32页 |
· 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 拉伸强度测试 | 第32页 |
· 缺口冲击测试 | 第32页 |
· 加工流动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 热变形温度测试 | 第33页 |
· 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 SEM 分析 | 第33页 |
· FT-IR 分析 | 第33页 |
·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33页 |
· 润湿接触角分析 | 第33页 |
· 沉降高度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59页 |
· 硅灰石预处理的条件优化及机理研究 | 第35-39页 |
· 预处理条件对硅灰石表面羟基浓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硅灰石表面预处理机理研究 | 第37-39页 |
· 原位无皂乳液聚合硅灰石-G-PMMA 结构表征及反应机理 | 第39-45页 |
· 硅灰石-g-PMMA 接触角分析 | 第39-40页 |
· 硅灰石-g-PMMA 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 硅灰石接枝聚合 PMMA 机理研究 | 第41-43页 |
· MMA 浓度对硅灰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硅灰石填充 PA-6 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 第45-55页 |
· 硅灰石用量对 PA-6 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硅灰石粒径对 PA-6 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活化方法对 PA-6 复合体系的力学影响 | 第47-55页 |
· 直接法对 PA-6 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预处理法对 PA-6 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原位无皂乳液聚合法对 PA-6 复合体系力学影响 | 第51-55页 |
· 硅灰石填充 PA-6 复合体系耐热性能及加工流动性研究 | 第55-59页 |
· 硅灰石用量对 PA-6 复合体系耐热性能及加工流动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 预处理法对 PA-6 复合体系加工流动性的影响 | 第57页 |
· 原位无皂乳液聚合法对 PA-6 复合体系加工流动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