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体质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历代医家对体质与治未病的认识 | 第10-19页 | · 唐代及唐代以前医家对体质与治未病的认识 | 第10-12页 | · 《内经》 | 第10页 | · 汉·张仲景 | 第10-11页 | · 隋·巢元方 | 第11-12页 | · 唐·孙思邈 | 第12页 | · 唐·咎殷 | 第12页 | · 宋代医家对体质与治未病的认识 | 第12-14页 | · 宋·钱乙 | 第12-13页 | · 宋·庞安时 | 第13页 | · 宋·陈直 | 第13-14页 | · 宋·许叔微 | 第14页 | · 金元医家对体质与治未病的认识 | 第14-16页 | · 金·刘完素 | 第14-15页 | · 金·张从正 | 第15页 | · 金·李东垣 | 第15-16页 | · 元·朱震亨 | 第16页 | · 明清医家对体质与治未病的认识 | 第16-18页 | · 明·张介宾 | 第16-17页 | · 清·叶天士 | 第17页 | · 清·吴鞠通 | 第17页 | · 清·江绮石 | 第17-18页 | · 现代医家对体质与治未病的认识 | 第18-19页 | · 体质三级预防思想 | 第18页 | · 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辨识体质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 第19-37页 | · 体质的概念 | 第19页 | · 体质的分类 | 第19-20页 | · 古代医家的体质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 现代医家的体质分类方法 | 第20页 | · 辨识体质 | 第20-24页 | · 辨识体质的含义 | 第20页 | · 体质的差异性是辨识体质的基础 | 第20-21页 | · 辨识体质的内容 | 第21-22页 | · 辨形态结构特征 | 第21页 | · 辨生理功能特征 | 第21-22页 | · 辨心理特征 | 第22页 | · 体质类型的辨识 | 第22-23页 | · 辨识体质的目的 | 第23-24页 | · 辨识体质是个性化诊疗的依据 | 第23页 | · 辨识体质是制定防治原则的基础 | 第23-24页 | · 体质与疾病 | 第24-28页 | · 体质与发病 | 第24-26页 | · 体质与正气 | 第24-25页 | · 体质强弱决定发病与否 | 第25-26页 | · 体质类型影响着病邪的易感性 | 第26页 | · 体质与疾病的传变 | 第26-27页 | · 体质强弱决定疾病传变与否 | 第26-27页 | · 体质类型决定着疾病的传变趋向 | 第27页 | · 体质与疾病的预后 | 第27-28页 | · 调理体质“治未病” | 第28-37页 | · 体质具有可调性 | 第28页 | · “治未病” | 第28-30页 | · 辨体调养,未病先防 | 第29页 | · 辨体调治,既病防变 | 第29页 | · 辨体调护,瘥后防复 | 第29-30页 | · 不同体质类型的“治未病” | 第30-37页 | · 平和质的“治未病” | 第30页 | · 气虚质的“治未病” | 第30-31页 | · 阳虚质的“治未病” | 第31-32页 | · 阴虚质的“治未病” | 第32页 | · 血瘀质的“治未病” | 第32-33页 | · 痰湿质的“治未病” | 第33-34页 | · 湿热质的“治未病” | 第34-35页 | · 气郁质的“治未病” | 第35-36页 | · 特禀质的“治未病”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