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口述实录的兴起和发展 | 第8-9页 |
· 安顿口述实录作品的概况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产生的原因及背景研究 | 第10-11页 |
· 题材归属研究 | 第11页 |
· 文本解读研究 | 第11页 |
· 业务操作及报纸产品设计研究 | 第11-12页 |
· 价值取向及传播效果评判研究 | 第12-13页 |
· 以隐私话题、私人话语、情感为视角的综合研究 | 第13-14页 |
· 口述实录体裁和属性的界定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安顿早期作品分析:两性话题的关注,单一的情感诉求——以《绝对隐私》为例 | 第15-27页 |
· 《绝对隐私》内容概况 | 第15-19页 |
· 倾诉人分析 | 第17-18页 |
· 倾诉主题分析 | 第18-19页 |
· 《绝对隐私》的叙事分析 | 第19-27页 |
· 叙事学与安顿作品的联姻 | 第19-20页 |
· 叙事者分析:双重叙事者 | 第20-21页 |
· 叙事视角分析:以第一人称视角、内焦点视角为主 | 第21-24页 |
· 叙事结构分析 | 第24-27页 |
·安顿近期作品分析:关注社会现象,呈现多元话题——以《原色》《一百个中国人的梦(一)》《结婚吗》为例 | 第27-40页 |
· 《原色》《结婚吗》《一百个中国人的梦(一)》的内容概况 | 第27-35页 |
· 从情感的私密性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关注进城务工者情感和生存状况 | 第27-30页 |
· 从“负面”情感渲染到“正面”情感传播:关注“剩男剩女”的感情观 | 第30-33页 |
· 从情感的私密性到励志:关注当代中国青年人奋斗历程 | 第33-35页 |
· 《一百个中国人的梦(一)》的叙事分析 | 第35-40页 |
· 双重叙事者 | 第35-36页 |
· 以内焦点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为主 | 第36-37页 |
· 叙事模式分析 | 第37-40页 |
4.口述实录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 第40-44页 |
· 社会环境层面:大众文化的繁荣 | 第40-41页 |
· 媒介内部环境层面:传媒的市场化发展 | 第41-42页 |
· 受众环境层面:情感的宣泄 | 第42-44页 |
5.对情感口述实录的评判 | 第44-47页 |
· 折射社会进步与发展 | 第44-45页 |
· 对公共空间的侵占、对真实性的拷问和对媚俗化倾向 | 第45-47页 |
·情感口述实录的突破之路: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 | 第47-53页 |
· 关注社会问题,表现社会变迁 | 第47-48页 |
· 注重思想内涵,折射理性思考 | 第48-50页 |
· 提升职业素养,彰显人文关怀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