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11-14页 |
1.3.1 抑郁的定义 | 第11页 |
1.3.2 开放性人格的定义 | 第11-12页 |
1.3.3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定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开放性人格、抑郁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1.1 抑郁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1.2 开放性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 第16-21页 |
2.2.1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的关系 | 第16-19页 |
2.2.2 开放性人格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3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关系的量化分析 | 第23-37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1.1 研究被试 | 第23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4-37页 |
3.2.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整体描述 | 第24-26页 |
3.2.2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的差异分析 | 第26-28页 |
3.2.3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3.2.4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开放性人格与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29-37页 |
3.2.4.1 测量模型 | 第29-33页 |
3.2.4.2 假设检验 | 第33-37页 |
第四章 开放性人格与抑郁关系的质性研究 | 第37-48页 |
4.1 访谈对象 | 第37-38页 |
4.2 访谈提纲设计 | 第38页 |
4.3 研究步骤 | 第38-39页 |
4.3.1 预访谈 | 第38页 |
4.3.2 正式访谈 | 第38页 |
4.3.3 文本转录、编码及分析 | 第38-39页 |
4.4 访谈结果 | 第39-48页 |
4.4.1 幻想开放性与抑郁 | 第39-41页 |
4.4.2 审美开放性与抑郁 | 第41-42页 |
4.4.3 情感开放性与抑郁 | 第42-43页 |
4.4.4 行为开放性与抑郁 | 第41-45页 |
4.4.5 思辨开放性与抑郁 | 第45-46页 |
4.4.6 价值观开放性与抑郁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56页 |
5.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抑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整体特征 | 第48页 |
5.1.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的整体特征 | 第48页 |
5.1.2 大学生抑郁的整体特征 | 第48页 |
5.1.3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整体特征 | 第48页 |
5.2 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8-50页 |
5.2.1 性别差异 | 第48-49页 |
5.2.2 专业差异 | 第49-50页 |
5.3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抑郁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 | 第50-56页 |
5.3.1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与抑郁的关系 | 第50-52页 |
5.3.2 大学生开放性人格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 第52-54页 |
5.3.3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 | 第54页 |
5.3.4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开放性人格与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6页 |
6.3 局限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第67-68页 |
附录 C 访谈反馈表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