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建筑、室外环境融贯设计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探索与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7-27页 | · 社会背景 | 第7-8页 | · 理论背景 | 第8-12页 | · 国内居住区建设理论研究 | 第8-10页 | · 国外居住区建设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 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程序研究 | 第12-23页 | · 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程序概述 | 第12-13页 | · 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程序的特点 | 第13-14页 | · 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21页 | · 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程序的局限性 | 第21-23页 | · 基本概念阐述 | 第23-25页 | · 居住区、居住社区 | 第23-24页 | · 城市设计 | 第24页 | · 融贯设计 | 第24-2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5-27页 | ·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可能性探索 | 第27-33页 | · 改进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问题的核心内容 | 第27页 | · 理想化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构想 | 第27-33页 | · 对居住区规划,建筑,室外环境并行设计的构想 | 第27-28页 | · 居住区规划,建筑,室外环境并行设计的优点 | 第27-28页 | · 居住区规划,建筑,室外环境并行设计的局限性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页 | · 在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引入城市设计导则的构想 | 第28-33页 | · 在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引入城市设计导则的优点 | 第29-30页 | · 在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引入城市设计导则的局限性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3页 | · 居住区融贯设计的构建策略与现实性探索 | 第33-45页 | · 融贯设计的理解 | 第33-35页 | · 更多设计部门间的横向合作,"协调者"的引入 | 第33页 | · 对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综合性的考量 | 第33-34页 | · 风景园林知识体系的贯穿始终 | 第34-35页 | · 融贯设计的构建策略 | 第35-41页 | · 融贯设计中的协调合作 | 第35-36页 | · 设计人员选择阶段 | 第35页 | · 制定设计导则 | 第35-36页 | · 讨论并形成最后方案 | 第36页 | · 融贯设计的操作模式 | 第36-41页 | · "协调者"与"协作者" | 第36-37页 | · "协调者"参与的设计程序 | 第37-39页 | · "协作者"参与的设计程序 | 第39-41页 | · 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融贯设计设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 第41页 | · 由现行规划设计体系至融贯设计体系的现实性探索 | 第41-42页 | ·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善 | 第41页 | · 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重新认知 | 第41-42页 | · 从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视角的现实性探索——从"被动"走向"能动",从"本位"走向"协同" | 第42-43页 | · 完善本位知识,拓展上位知识 | 第42页 | · 走出本位视角,走向协同视角 | 第42页 | · 立足自身特色,强化专业优势 | 第42-43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 与融贯设计相关的案例分析 | 第45-63页 | · 东京多摩新城第15住区建设 | 第45-60页 | · 项目概况 | 第45-46页 | · 与融贯设计相关的问题阐述 | 第46-60页 | · 评价与启示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9页 | 导师介绍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