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第1-18
页 |
1.1 模具CAD/CAM技术概述 | 第9-15
页 |
1.1.1 CAD/CAM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
页 |
1.1.2 模具CAD/CAM技术的优越性 | 第11-12
页 |
1.1.3 国内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与不足 | 第12-13
页 |
1.1.4 模具CAD/CAM技术发展趋势 | 第13-15
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现状 | 第15-17
页 |
1.2.1 研究的意义 | 第15
页 |
1.2.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5
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5-17
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8
页 |
第2章 SolidWorks二次开发方法 | 第18-32
页 |
2.1 SolidWorks的介绍 | 第18-19
页 |
2.2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工具 | 第19-22
页 |
2.2.1 VBA | 第19-20
页 |
2.2.2 Visual C++ 6.0 | 第20-21
页 |
2.2.3 Visual Basic 6.0 | 第21-22
页 |
2.3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一般过程 | 第22-23
页 |
2.3.1 用Visual C++ 6.0开发SolidWorks的一般过程 | 第22
页 |
2.3.2 用Visual Basic 6.0开发SolidWorks的一般过程 | 第22-23
页 |
2.4 SolidWorks API对象概述 | 第23-26
页 |
2.4.1 SolidWorks对象模型 | 第23
页 |
2.4.2 SolidWorks对象属性和方法 | 第23-26
页 |
2.5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驱动的实体模型的方法 | 第26-31
页 |
2.5.1 基于特征(Feature-Based) | 第26-29
页 |
2.5.2 参数化(Parametric) | 第29-31
页 |
2.5.3 实体模型(Solid Modeling) | 第31
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
页 |
第3章 三维压铸模标准件库系统的规划 | 第32-51
页 |
3.1 压铸模CAD系统的组成 | 第32-34
页 |
3.2 压铸模标准件的分类 | 第34
页 |
3.3 模具标准件库开发的设计思想 | 第34-36
页 |
3.4 SolidWorks中零件的造型过程 | 第36-39
页 |
3.4.1 草图特征 | 第37-38
页 |
3.4.2 位置特征 | 第38-39
页 |
3.5 压铸模标准件库开发的系统结构 | 第39-50
页 |
3.5.1 三维压铸模标准件模型库的建立 | 第40-43
页 |
3.5.1.1 标准件模型的特征分析 | 第40
页 |
3.5.1.2 标准件模型的建模实例 | 第40-43
页 |
3.5.2 标准件模型参数库的建立 | 第43-46
页 |
3.5.2.1 参数库系统的介绍 | 第43-44
页 |
3.5.2.2 标准件参数库系统的实现 | 第44-46
页 |
3.5.3 用户管理系统的建立 | 第46-50
页 |
3.5.3.1 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 | 第46-48
页 |
3.5.3.2 用户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48-50
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
页 |
第4章 系统的程序实现及实例运行 | 第51-70
页 |
4.1 程序的组织框架 | 第51-59
页 |
4.1.1 窗体模块 | 第52-55
页 |
4.1.2 标准模块 | 第55-56
页 |
4.1.3 类模块 | 第56-59
页 |
4.2 数据库的访问 | 第59-65
页 |
4.2.1 ODBC | 第59-60
页 |
4.2.2 数据访问对象(DAO模型) | 第60-61
页 |
4.2.3 ActiveX数据访问对象(ADO模型) | 第61-65
页 |
4.2.3.1 ADO对象模型概述 | 第61-62
页 |
4.2.3.2 Connection对象 | 第62-64
页 |
4.2.3.3 Recordset对象 | 第64-65
页 |
4.3 系统的使用 | 第65-68
页 |
4.4 标准件库的应用 | 第68-69
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
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0-72
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0
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0-72
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
页 |
致谢 | 第76-77
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7
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