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研究——以绵阳市城区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快速城市化下的多种居住诉求 | 第10页 | 1.1.2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的需求 | 第10-11页 | 1.1.3 职住分离导致严重的城市病 | 第11页 | 1.1.4 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空间研究新机遇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探究大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2 多层次揭示绵阳市山地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布及利用 | 第12页 | 1.2.3 指引绵阳城市空间合理布局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1.4.1 文献归纳法 | 第13-14页 | 1.4.2 实地走访调研法 | 第14页 | 1.4.3 GIS和大数据分析方法 | 第14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5 研究范围和资料来源 | 第17-18页 | 1.5.1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5.2 资料来源 | 第17-18页 | 1.6 论文创新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2.1.1 大数据 | 第19-21页 | 2.1.2 兴趣点 | 第21页 | 2.1.3 人口热力图 | 第21-22页 | 2.1.4 城市居住空间 | 第22-23页 | 2.2 居住空间研究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国外居住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2.2 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 第24页 | 2.2.3 居住空间扩展研究 | 第24-25页 | 2.2.4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 | 第25页 | 2.3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间研究 | 第25-27页 | 2.3.1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功能区研究 | 第25-26页 | 2.3.2 基于大数据的居住空间研究 | 第26-27页 |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7-33页 | 3.1 房源数据采集 | 第27-29页 | 3.1.1 网络爬虫编写 | 第27-29页 | 3.2 POI数据采集 | 第29-30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0-33页 | 3.3.1 坐标系转换 | 第30页 | 3.3.2 有效数据提取 | 第30-33页 | 4 绵阳市城区居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58页 | 4.1 居住空间地形特征 | 第33-38页 | 4.1.1 数据准备与技术方法 | 第33-35页 | 4.1.2 海拔高度特征 | 第35-36页 | 4.1.3 坡度特征 | 第36-37页 | 4.1.4 坡向特征 | 第37-38页 | 4.2 居住空间区位特征 | 第38-47页 | 4.2.1 数据准备与技术方法 | 第39-41页 | 4.2.2 居住空间呈现“飞地式”郊区化 | 第41-43页 | 4.2.3 多中心和沿河流指状分布 | 第43-44页 | 4.2.4 居住空间沿主干路集聚 | 第44-46页 | 4.2.5 居住空间东西轴向扩展,南北轴向更新 | 第46-47页 | 4.3 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 第47-55页 | 4.3.1 数据准备及技术方法 | 第47-48页 | 4.3.2 房源房价空间趋势 | 第48-50页 | 4.3.3 房源房价河流缓冲区统计 | 第50-52页 | 4.3.4 房源房价主干路缓冲区统计 | 第52-55页 | 4.4 居住空间区划特征 | 第55-58页 | 4.4.1 数据准备及技术方法 | 第55页 | 4.4.2 空间区划分析 | 第55-58页 | 5 绵阳市居住空间分布形成原因 | 第58-67页 | 5.1 自然环境约束 | 第58页 | 5.2 历史背景影响 | 第58-63页 | 5.2.1 古代与近代时期 | 第58-60页 | 5.2.2 计划经济时期 | 第60-62页 | 5.2.3 改革开放以来 | 第62-63页 | 5.3 城市规划引导 | 第63-64页 | 5.3.1 城市总体规划引导 | 第63-64页 | 5.3.2 城市交通的引导 | 第64页 | 5.4 人口结构影响 | 第64-67页 | 5.4.1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64-65页 | 5.4.2 就业结构变化 | 第65-67页 | 6 城市居住空间利用分析及优化方向 | 第67-80页 | 6.1 基于POI的居住便利度分析 | 第67-73页 | 6.1.1 数据准备与技术方法 | 第67-69页 | 6.1.2 城市整体生活便利度 | 第69-72页 | 6.1.3 城市居住组团生活便利度 | 第72-73页 | 6.2 绵阳职住平衡分析 | 第73-78页 | 6.2.1 基于出行OD图的通勤分析 | 第74-76页 | 6.2.2 出行人口动态分布特征 | 第76-78页 | 6.3 居住空间优化 | 第78-80页 | 6.3.1 保护山水环境,营造生态居住空间 | 第78页 | 6.3.2 旧居住空间合理更新 | 第78-79页 | 6.3.3 功能混合的居住开发模式 | 第79页 | 6.3.4 建立合理的交通体系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