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4页 |
1.2.1 边坡研究的历史发展 | 第10-12页 |
1.2.2 岸坡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岸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5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18-20页 |
2.2.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 第20-21页 |
2.2.4 地震 | 第21页 |
2.3 研究区地质条件 | 第21-25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2 地层及岩性 | 第22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页 |
2.3.5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和河谷高边坡的发育历史 | 第23-25页 |
3 水岩相互作用与浅表生改造 | 第25-49页 |
3.1 水岩相互作用 | 第25-34页 |
3.1.1 水岩相互作用机制 | 第25-28页 |
3.1.2 水岩作用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3 水岩作用对岩石劣化影响 | 第31-34页 |
3.2 浅表生改造对岸坡的影响 | 第34-49页 |
3.2.1 区域河谷演化及模拟 | 第34-42页 |
3.2.2 浅表生改造特征 | 第42-46页 |
3.2.3 浅表生改造与地貌演化关系 | 第46-47页 |
3.2.4 浅表生改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4 蓄水后岸坡稳定性分析 | 第49-81页 |
4.1 果卜岸坡变形区范围及特征 | 第49-56页 |
4.1.1 岸坡变形区规模 | 第49页 |
4.1.2 岸坡变形区边界特征 | 第49-52页 |
4.1.3 分区特征 | 第52-55页 |
4.1.4 分带特征 | 第55-56页 |
4.2 UDEC简介 | 第56-58页 |
4.2.1 UDEC基本特点 | 第57-58页 |
4.2.2 UDEC优点 | 第58页 |
4.3 果卜岸坡初始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 | 第58-63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4.3.2 参数选取 | 第59-61页 |
4.3.3 岸坡初始条件下的计算 | 第61-63页 |
4.4 坝区蓄水后的岸坡稳定性分析 | 第63-79页 |
4.4.1 库区水位达2369m时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63-66页 |
4.4.2 库区水位达2390m时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66-68页 |
4.4.3 库区水位达2420m时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68-70页 |
4.4.4 库区水位下降到2400m时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70-73页 |
4.4.5 库区水位达到2430m时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73-76页 |
4.4.6 库区水位达到设计水位时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76-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结论 | 第81-82页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