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荧光探针的组成 | 第10-11页 |
1.2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 第11-14页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 第11-12页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 | 第12-13页 |
1.2.3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ESIPT) | 第13页 |
1.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 第13-14页 |
1.2.5 基于其他原理的荧光探针 | 第14页 |
1.3 常见荧光团及罗丹明B类荧光探针的应用 | 第14-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一类氮杂调控的罗丹明B基溶酶体靶向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21-58页 |
2.1 溶酶体荧光探针的研究 | 第21-27页 |
2.1.1 溶酶体内的pH | 第21-22页 |
2.1.2 溶酶体pH荧光探针的进展及研究意义 | 第22-27页 |
2.1.2.1 基于BODIPY (Boron-dipyrromethene)类的溶酶体荧光探针 | 第22-23页 |
2.1.2.2 基于花菁(Cyanine)类的溶酶体荧光探针 | 第23-24页 |
2.1.2.3 基于香豆素(Coumarin)类的溶酶体荧光探针 | 第24-25页 |
2.1.2.4 基于罗丹明(Rhodamine)类的溶酶体荧光探针 | 第25-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57页 |
2.2.1 仪器及试剂 | 第27-28页 |
2.2.2 探针RS1,RS2,RS3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28-39页 |
2.2.2.1 探针RS1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28-32页 |
2.2.2.2 5,7-二甲基-2-氨基-1,8萘啶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2页 |
2.2.2.3 探针RS2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2-36页 |
2.2.2.4 探针RS3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2.2.3 探针RS1,RS2,RS3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39-51页 |
2.2.3.1 探针的溶剂选择实验及结果讨论 | 第40-41页 |
2.2.3.2 探针RS1,RS2,RS3的识别性 | 第41-42页 |
2.2.3.3 探针RS1,RS2,RS3的pH滴定实验 | 第42-45页 |
2.2.3.4 探针RS1,RS2,RS3的pKa值计算 | 第45-47页 |
2.2.3.5 探针RS1,RS2,RS3的离子干扰性 | 第47-48页 |
2.2.3.6 探针RS1,RS2,RS3的可逆性 | 第48-50页 |
2.2.3.7 探针RS1,RS2,RS3的动力学 | 第50-51页 |
2.2.3.8 探针RS1,RS2,RS3的量子产率 | 第51页 |
2.2.4 探针RS1,RS2,RS3的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51-57页 |
2.2.4.1 探针RS1,RS2,RS3的膜透性 | 第51-54页 |
2.2.4.2 探针RS1,RS2,RS3的溶酶体定位作用 | 第54-55页 |
2.2.4.3 探针RS1,RS2,RS3的生物环境pH灵敏性 | 第55-56页 |
2.2.4.4 探针RS1,RS2,RS3的细胞毒性 | 第56-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一种基于罗丹明B硫酰肼衍生物的Hg~(2+)荧光探针 | 第58-72页 |
3.1 Hg~(2+)荧光探针的研究背景 | 第58-62页 |
3.1.1 生活中的Hg~(2+) | 第58页 |
3.1.2 Hg~(2+)荧光探针的进展及研究意义 | 第58-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71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62页 |
3.2.2 探针SH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62-64页 |
2.2.2.1 罗丹明B酰肼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62-63页 |
3.2.2.2 罗丹明B硫酰肼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63页 |
3.2.2.3 香豆素-3-羧酸的合成 | 第63-64页 |
3.2.2.4 探针SH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64页 |
3.2.3 探针SH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64-71页 |
3.2.3.1 探针SH的溶剂选择 | 第64-65页 |
3.2.3.2 探针SH的离子识别 | 第65-66页 |
3.2.3.3 探针SH的pH适用范围 | 第66-67页 |
3.2.3.4 探针SH的离子干扰性实验 | 第67页 |
3.2.3.5 探针SH的滴定实验 | 第67-68页 |
3.2.3.6 探针SH的可逆性 | 第68-69页 |
3.2.3.7 探针SH的动力学 | 第69页 |
3.2.3.8 探针SH的量子产率 | 第69-70页 |
3.2.3.9 探针SH的配位比 | 第70页 |
3.2.3.10 探针SH识别机理推测 | 第70-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 | 第8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