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复杂滩群河段水流特性及整治措施试验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航道整治技术 | 第11-14页 | 1.2.2 河工模型试验 | 第14-16页 | 1.2.3 河流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河段基本概况 | 第18-30页 | 2.1 滩险概况 | 第18-19页 | 2.2 河床演变分析 | 第19-20页 | 2.2.1 过程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2.2.2 河床演变分析 | 第20页 | 2.3 水文泥沙概况 | 第20-27页 | 2.3.1 水文 | 第20-23页 | 2.3.2 泥沙 | 第23-27页 | 2.4 气象 | 第27-29页 | 2.4.1 气温 | 第28页 | 2.4.2 降水 | 第28页 | 2.4.3 风况 | 第28-29页 | 2.4.4 雾况 | 第29页 | 2.4.5 相对湿度 | 第29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整治参数的确定 | 第30-35页 | 3.1 设计水位 | 第30页 | 3.2 整治水位 | 第30-31页 | 3.3 最高通航水位 | 第31-32页 | 3.4 整治线宽度 | 第32-33页 | 3.5 通航水力指标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模型设计与验证 | 第35-45页 | 4.1 模型设计及制作 | 第35-41页 | 4.1.1 模型范围 | 第35页 | 4.1.2 模型设计及相似条件 | 第35-38页 | 4.1.3 模型制作 | 第38-41页 | 4.2 模型验证 | 第41-44页 | 4.2.1 几何验证 | 第41页 | 4.2.2 水面线验证 | 第41-42页 | 4.2.3 流速验证 | 第42-44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天然状态下水流特性试验 | 第45-56页 | 5.1 试验内容 | 第45-46页 | 5.1.1 试验流量的确定 | 第45页 | 5.1.2 水位、比降观测 | 第45-46页 | 5.1.3 流速测量 | 第46页 | 5.1.4 流态观测 | 第46页 | 5.2 试验成果分析 | 第46-55页 | 5.2.1 水位、比降变化 | 第46-50页 | 5.2.2 流速分布 | 第50-52页 | 5.2.3 流态变化 | 第52-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整治工程方案试验 | 第56-109页 | 6.1 整治原则 | 第56页 | 6.2 整治工程方案一 | 第56-73页 | 6.2.1 工程布置 | 第56-59页 | 6.2.2 整治方案试验成果分析 | 第59-70页 | 6.2.3 试验方案小结 | 第70-73页 | 6.3 整治工程方案二 | 第73-90页 | 6.3.1 工程布置 | 第73-76页 | 6.3.2 整治方案试验成果分析 | 第76-89页 | 6.3.3 试验方案小结 | 第89-90页 | 6.4 整治工程方案三 | 第90-106页 | 6.4.1 工程布置 | 第90-93页 | 6.4.2 整治方案试验成果分析 | 第93-103页 | 6.4.3 试验方案小结 | 第103-106页 | 6.5 各方案综合比较 | 第106-10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09-11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9页 | 7.2 问题及建议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6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