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9-12页 |
1.1.1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0页 |
1.1.3 中国及世界的应对 | 第10-12页 |
1.2 NO_x控制技术 | 第12-16页 |
1.2.1 燃烧方式的改进 | 第12-13页 |
1.2.2 燃烧后处理 | 第13-16页 |
1.2.2.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第13页 |
1.2.2.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 第13-14页 |
1.2.2.3 NO_x存储/还原法 | 第14-15页 |
1.2.2.4 炭还原法 | 第15页 |
1.2.2.5 其他干法脱硝方法 | 第15-16页 |
1.2.2.6 湿法脱硝 | 第16页 |
1.3 SCR脱硝技术 | 第16-20页 |
1.3.1 NH_3-SCR化学反应原理及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1.3.2 影响SCR的关键因素 | 第17-19页 |
1.3.3 SCR脱硝技术的实际状况 | 第19-20页 |
1.4 SCR脱硝催化剂的发展 | 第20-21页 |
1.4.1 SCR脱硝催化剂的分类 | 第20页 |
1.4.2 SCR脱硝催化剂的常见制备方法 | 第20页 |
1.4.3 SCR脱硝催化剂应用的实际状况 | 第20-21页 |
1.5 本文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原理与实验 | 第23-31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3-27页 |
2.1.1 吸附等温线和分类 | 第23页 |
2.1.2 比表面积 | 第23-24页 |
2.1.3 孔径分布 | 第24页 |
2.1.4 吸附实验装置 | 第24-26页 |
2.1.5 X射线衍射 | 第26-27页 |
2.1.6 电子显微技术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1页 |
2.2.2.1 以SBA-15 为模板制备铁铈氧化物 | 第29页 |
2.2.2.2 以KIT-6 为模板制备铁铈氧化物 | 第29-30页 |
2.2.2.3 改性介孔炭负载铁铈氧化物的制备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57页 |
3.1 以SBA-15 为模板制备的铁铈氧化物催化剂脱硝性能研究 | 第31-42页 |
3.1.1 铁铈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性质表征 | 第31-33页 |
3.1.2 FeCe(6:1)O_x样品的透射电镜测试 | 第33页 |
3.1.3 铈添加量对铁铈氧化物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3-36页 |
3.1.4 气体流速对FeCe(6:1)O_x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1.5 FeCe(6:1)O_x催化剂的稳定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3.1.6 FeCe(6:1)O_x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测试 | 第39-42页 |
3.2 以KIT-6 为模板制备的铁铈氧化物催化剂脱硝性能研究 | 第42-49页 |
3.2.1 铁铈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性质表征 | 第42-44页 |
3.2.2 FeCe(6:1)O_x样品的透射电镜测试 | 第44页 |
3.2.3 铈添加量对铁铈氧化物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气体流速对FeCe(6:1)O_x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5 FeCe(6:1)O_x催化剂的稳定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3.3 改性介孔炭负载铁铈氧化物脱硝性能研究 | 第49-57页 |
3.3.1 OMC-HNO_3及不同负载量的Fe-Ce/OMC-HNO_3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0页 |
3.3.2 OMC-HNO_3和20%Fe-Ce/OMC-HNO_3样品的透射电镜测试 | 第50-51页 |
3.3.3 OMC-HNO_3负载铁铈氧化物前后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4 铁铈氧化物的负载率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3页 |
3.3.5 气体流速对20%Fe-Ce/OMC-HNO_3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6 20%Fe-Ce/OMC-HNO_3催化剂的稳定性能测试 | 第55页 |
3.3.7 20%Fe-Ce/OMC-HNO_3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