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载体效应概述 | 第8-12页 |
1.1.1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应用概述 | 第8页 |
1.1.2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载体效应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2 活性组分和载体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1.2.1 RuO_2, IrO_2, SnO_2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2.2 PdO催化剂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2.3 金红石型TiO_2载体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3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第19-25页 |
2.1 量子化学的发展及应用 | 第19-20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3 赝势的选择 | 第22页 |
2.4 VASP软件介绍 | 第22-23页 |
2.5 过渡态搜寻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TiO_2负载MO_2或MO_(2-x)(M=Ru, Ir, Sn)分散态载体效应对O_2吸附的影响 | 第25-42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25-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40页 |
3.3.1 nML MO_2(M=Ru, Ir, Sn)/TiO_2分散态粘附能 | 第27-28页 |
3.3.2 O_2在nML MO_2(M=Ru, Ir, Sn)/TiO_2表面吸附及载体效应 | 第28-29页 |
3.3.3 O_2在nML MO_(2-x)(M=Ru, Ir, Sn)/TiO_2表面吸附及载体效应 | 第29-33页 |
3.3.4 O_2在nML MO_(2-x)(M=Ru, Ir, Sn)/TiO_2表面吸附电荷转移分析 | 第33-36页 |
3.3.5 O_2与nML MO_(2-x)(M=Ru, Ir, Sn)/TiO_2表面轨道相互作用 | 第36-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TiO_2负载PdO分散态载体效应对H_2吸附和解离的影响 | 第42-51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42-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3.1 nML PdO(101)薄膜与TiO_2(110)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4.3.2 H_2在nML PdO/TiO_2表面吸附及载体效应 | 第46-48页 |
4.3.3 H_2在 1ML PdO/TiO_2表面解离及载体效应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完整或缺陷TiO_(2-x)负载的PdO分散态载体效应对CO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51-67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51-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5.3.1 CO, O_2在nML PdO/TiO_2表面吸附及载体效应 | 第52-57页 |
5.3.2 CO在 1ML PdO/TiO_2表面氧化及载体效应 | 第57-60页 |
5.3.3 CO, O_2在nML PdO/TiO_(2-x)表面吸附及载体效应 | 第60-64页 |
5.3.4 CO在 1ML PdO/TiO_(2-x)表面氧化及载体效应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