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3-17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4-15页 |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5-17页 |
1.2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17-19页 |
1.2.1 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分级方法 | 第17-18页 |
1.2.2 重金属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1.3 生物炭在重金属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3.1 生物炭的概念和性质 | 第19-21页 |
1.3.2 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修复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3-24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生物炭对土壤Cd、Pb、As淋溶迁移性与生物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 第25-44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2.2.2 供试土壤 | 第26-27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2.4 土壤和生物炭样品的性质表征 | 第27页 |
2.2.5 生物炭的制备及基本性质分析 | 第27-28页 |
2.2.6 实验设计 | 第28-30页 |
2.2.7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3.1 供试土壤和生物炭的元素组成与晶体形态 | 第32-34页 |
2.3.2 生物炭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34页 |
2.3.3 生物炭对土壤CEC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 第35页 |
2.3.5 生物炭对重金属有效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6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毒性浸出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7 生物炭对重金属径向迁移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2.3.8 不同处理淋溶前后的重金属赋存形态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生物炭和负载铁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系统Cd、As生物有效性的减控作用 | 第44-61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44-45页 |
3.2.2 供试材料 | 第45-46页 |
3.2.3 盆栽实验设计 | 第46页 |
3.2.4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3.3.1 生物炭对水稻根际区pH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生物炭对水稻根际区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生物炭对孔隙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3.3.4 生物炭对水稻不同器官及根际土中Fe积累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5 水稻根、茎、稻壳、糙米及收获后根际土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 第54-58页 |
3.3.6 生物炭对水稻根际土中重金属积累及其形态分级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页 |
4.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