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砷的概况 | 第11-12页 |
1.3 砷污染的特点和危害 | 第12-13页 |
1.3.1 砷污染特点 | 第12-13页 |
1.3.2 致癌性 | 第13页 |
1.3.3 致病性 | 第13页 |
1.4 水体中砷的来源和存在形态 | 第13-15页 |
1.4.1 砷的自然来源 | 第14页 |
1.4.2 砷的工业来源 | 第14页 |
1.4.3 砷的农业来源 | 第14-15页 |
1.4.4 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 | 第15页 |
1.5 砷污染现状 | 第15-18页 |
1.6 砷污染水体治理技术 | 第18-22页 |
1.6.1 石灰沉淀法除砷 | 第18-19页 |
1.6.2 土壤除砷技术 | 第19页 |
1.6.3 铁盐混凝沉淀除砷技术 | 第19-20页 |
1.6.4 活性氧化铝吸附除砷技术 | 第20-21页 |
1.6.5 电絮凝法除砷技术 | 第21页 |
1.6.6 生物除砷技术 | 第21-22页 |
1.6.7 脱砷离子筛除砷技术 | 第22页 |
1.6.8 调水稀释法 | 第22页 |
1.7 絮凝-沉淀法 | 第22-23页 |
1.8 吸附胶体浮选法除砷 | 第23-27页 |
1.8.1 浮选技术水处理中的运用 | 第23-24页 |
1.8.2 国内外浮选净水技术的发展 | 第24-25页 |
1.8.3 浮选法净水技术类型 | 第25页 |
1.8.4 吸附胶体浮选法在水处理及除砷方面的运用 | 第25-26页 |
1.8.5 浮选机理 | 第26-27页 |
1.9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7页 |
1.10 论文创新性 | 第27-28页 |
第2章 强化絮凝-沉淀法除砷研究 | 第28-70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69页 |
2.3.1 碳酸氢钠助凝原位除砷研究 | 第32-42页 |
2.3.1.1 不同pH值条件下铁砷摩尔比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2-42页 |
2.3.1.2 碳酸氢钠作为助凝剂絮凝-沉淀除砷小结 | 第42页 |
2.3.2 碳酸氢钾助凝原位除砷研究 | 第42-49页 |
2.3.2.1 不同pH值条件下铁砷摩尔比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2-49页 |
2.3.2.2 碳酸氢钾作为助凝剂的絮凝-沉淀除砷小结 | 第49页 |
2.3.3 碳酸氢钙助凝原位除砷研究 | 第49-57页 |
2.3.3.1 不同pH值条件下铁砷摩尔比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9-56页 |
2.3.3.2 溶液处理后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56-57页 |
2.3.3.3 碳酸氢钙作为助凝剂的强化絮凝-沉淀除砷小结 | 第57页 |
2.3.4 强化絮凝-沉淀法处理实际矿山高砷废水研究 | 第57-61页 |
2.3.4.1 湖南矿山1号水样除砷研究 | 第58-59页 |
2.3.4.2 湖南矿山2号水样除砷研究 | 第59-60页 |
2.3.4.3 湖南矿山3号水样除砷研究 | 第60-61页 |
2.3.5 强化絮凝-沉淀法除去模拟高砷地下水中的砷 | 第61-63页 |
2.3.6 强化絮凝-沉淀法除砷机理探讨 | 第63-6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3章 絮凝-吸附胶体浮选法除砷研究 | 第70-104页 |
3.1 前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3.2.3 实验所用溶液的配制 | 第72页 |
3.2.4 絮凝-浮选除砷方法 | 第72页 |
3.2.5 砷的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102页 |
3.3.1 SDS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絮凝-浮选除砷 | 第74-84页 |
3.3.1.1 三氯化铁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74-75页 |
3.3.1.2 pH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3.3.1.3 SDS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76-78页 |
3.3.1.4 搅拌时间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1.5 硝酸根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1.6 氯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0-82页 |
3.3.1.7 硫酸根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1.8 磷酸根离子强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2 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絮凝-浮选除砷 | 第84-93页 |
3.3.2.1 三氯化铁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2.2 搅拌时间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3.3.2.3 pH值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7-88页 |
3.3.2.4 SDBS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8-89页 |
3.3.2.5 无水乙醇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2.6 氯离子对除砷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2.7 硝酸根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1-92页 |
3.3.2.8 硫酸根离子对除砷的影响 | 第92-93页 |
3.3.3 油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絮凝-浮选除砷 | 第93-102页 |
3.3.3.1 pH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3-94页 |
3.3.3.2 无水乙醇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4-95页 |
3.3.3.3 油酸钠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5-96页 |
3.3.3.4 三氯化铁用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6-98页 |
3.3.3.5 氯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8-99页 |
3.3.3.6 硝酸根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3.3.7 硫酸根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3.3.8 磷酸根离子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4-106页 |
4.1 结论 | 第104-105页 |
4.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录: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