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模式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21页 | 第一章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内容和基础 | 第21-27页 | ·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退役与转业 | 第21页 | ·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第21页 | · 军官职业化 | 第21-22页 | ·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内容和性质 | 第22-23页 | ·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内容 | 第22页 | ·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性质 | 第22-23页 | ·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法律权利基础 | 第23-27页 | ·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法律性质 | 第23-24页 | ·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权利基础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历史、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7页 | ·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历史演变 | 第27-30页 | · 萌芽创立时期(1949-1954) | 第27页 | · 初步发展时期(1955-1965) | 第27-28页 | · 全面停滞时期(1966-1974) | 第28页 | · 逐步恢复时期(1975-1978) | 第28-29页 | · 持续探索时期(1979-2001) | 第29页 | · 改革创新时期(2001-至今) | 第29-30页 | ·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 计划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 | 第30-31页 | · 自主择业安置的调控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 第31-32页 | · 转业干部与接收单位在供需平衡中存在结构性矛盾 | 第32-33页 | · 转业干部的思想观念与现实环境存在诸多认知误区 | 第33页 | ·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 计划分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相矛盾 | 第33-34页 | · 安置模式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等法律法规衔接不够 | 第34-35页 | · 自主择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形成有机统一 | 第35页 | · 安置模式与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强军目标”不相适应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外国退役军官安置模式及启示 | 第37-43页 | · 外国退役军官安置模式综述 | 第37-40页 | · 完全市场化安置模式 | 第37-38页 | · 完全计划分配安置模式 | 第38-39页 | · 计划分配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安置模式 | 第39-40页 | · 外国退役军官安置模式的启示 | 第40-43页 | · 退役安置模式必须与本国的经济体制相适应 | 第40-41页 | · 为军人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 | 第41页 | · 建立稳定有序的安置模式要有完备的法律规范 | 第41-42页 | · 军人退役后的安置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建立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3-55页 | · 建立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新模式的必要性 | 第43-46页 | ·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建立安置的现实需要 | 第43-44页 | ·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 第44-45页 | ·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需要 | 第45页 | · 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强军目标的需要 | 第45-46页 | ·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 第46-47页 | · 应坚持的原则 | 第47-48页 | · 法治化原则 | 第47页 | · 实事求是原则 | 第47-48页 | · 社会化保障原则 | 第48页 | · 改革创新原则 | 第48页 | · 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 第48-55页 | · 颁布《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保障军人合法权益 | 第49页 | · 设置统一的保障机构,提高安置的执行效率 | 第49-50页 | ·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军官职业化步伐 | 第50-51页 | · 改进培训体系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 | 第51页 | · 以军官职业化为牵引,建立安置新模式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0-61页 | 承诺书 | 第61-6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