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现有文献研究评价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及互动机理 | 第23-35页 |
·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演化形式 | 第23页 |
· 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 第23-25页 |
·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演化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 城镇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 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26-28页 |
· 资源型城镇的发展规律 | 第28-29页 |
· 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机理分析 | 第29-35页 |
· 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的关联 | 第29-30页 |
· 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互动的一般机理 | 第30-33页 |
·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互动的特殊性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的互动程度及问题分析 | 第35-49页 |
·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35-40页 |
· 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化情况 | 第35-37页 |
· 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进程 | 第37-40页 |
·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互动的协调程度分析 | 第40-47页 |
·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 | 第42-44页 |
·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 | 第44-47页 |
·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9-57页 |
· 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第49-54页 |
·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第49-50页 |
· 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协整分析 | 第50-53页 |
·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ECM模型) | 第53-54页 |
· 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 煤炭产业低就业吸纳、弱产业关联性为主要制约因素 | 第54-55页 |
· 要素流动不畅、集聚性差,阻碍产业集群发展 | 第55页 |
·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化后续动力弱 | 第55-56页 |
· 资源型城镇结构问题突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 加快技术升级,发展配套产业,加强城镇化产业供给 | 第57页 |
· 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城镇集聚功能 | 第57-58页 |
·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劳动力吸纳作用,带动城镇化发展 | 第58页 |
· 减小乡城转移的阻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地区转移 | 第58-59页 |
· 合理推进城市化,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9-70页 |
承诺书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