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8
页 |
文献综述 | 第8-16
页 |
前言 | 第16-18
页 |
第一章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含义、特点和研究的价值 | 第18-26
页 |
一、功能和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含义 | 第18-20
页 |
(一) 功能的含义 | 第18-19
页 |
(二)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含义 | 第19-20
页 |
二、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特点 | 第20-22
页 |
(一) 人文性 | 第21
页 |
(二) 速效性 | 第21-22
页 |
(三) 超越性 | 第22
页 |
三、研究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价值 | 第22-26
页 |
(一) 研究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理论价值 | 第23-24
页 |
(二) 研究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实践价值 | 第24-26
页 |
第二章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内容、发挥的方法和途径 | 第26-40
页 |
一、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内容 | 第26-28
页 |
(一)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功能 | 第26-27
页 |
(二)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功能 | 第27-28
页 |
二、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方法 | 第28-34
页 |
(一) 目标激励法 | 第28-29
页 |
(二) 榜样激励法 | 第29-31
页 |
(三) 信任激励法 | 第31-32
页 |
(四) 情感激励法 | 第32-33
页 |
(五) 奖惩激励法 | 第33-34
页 |
三、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 | 第34-40
页 |
(一) 大众传媒途径 | 第34-35
页 |
(二) 多种形式的活动途径 | 第35-37
页 |
(三) 各种形式的文化途径 | 第37-40
页 |
第三章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效果 | 第40-50
页 |
一、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第40-43
页 |
(一) 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 第40-41
页 |
(二) 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 第41-42
页 |
(三) 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强不息精神 | 第42-43
页 |
二、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士气 | 第43-47
页 |
(一) 增强了灾区人民群众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 第43-44
页 |
(二) 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 | 第44-45
页 |
(三) 坚定了人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决心 | 第45-47
页 |
三、矫正了部分人错误的思想观念 | 第47-50
页 |
(一) 矫正了部分人错误的政治观 | 第47-48
页 |
(二) 矫正了部分人错误的人生观 | 第48-50
页 |
第四章 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50-58
页 |
一、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 | 第50-51
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把坚持其理念性和坚持其实践性结合起来 | 第50-51
页 |
(二)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 第51
页 |
二、把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点 | 第51-53
页 |
(一) 利用大众传媒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 | 第51-52
页 |
(二) 利用大众传媒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 | 第52-53
页 |
三、把引导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公民道德责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 第53-55
页 |
(一)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 第53-54
页 |
(二) 重视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 第54-55
页 |
四、把努力开发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 | 第55-58
页 |
(一) 深度挖掘人的内在潜能 | 第55-56
页 |
(二) 大力开发新的社会精神资源 | 第56-58
页 |
结语 | 第58-60
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
页 |
致谢 | 第64-66
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