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户交往行为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论文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 第11-12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的变迁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网络的进步和虚拟交往的诞生 | 第13-15页 | 一、网络的进步带来交往媒介的变革 | 第13-14页 | 二、媒介变革推动虚拟交往的发展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微博成为虚拟交往的重要手段 | 第15-20页 | 一、简单的表达方式带来平等的交往 | 第16-17页 | 二、交互的传播打造全新的交往场景 | 第17-19页 | 三、关注的机制带来交往效应的扩散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微博交往构建的虚拟关系网络 | 第20-35页 | 第一节 以个体交往为核心的三层关系圈 | 第20-25页 | 一、熟人交往构建的核心关系圈 | 第20-21页 | 二、志同道合者交往构建的次级关系圈 | 第21-23页 | 三、偶然事件中的交往构建的三级关系圈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关系圈嵌套形成的虚拟关系网络 | 第25-28页 | 一、“交叉身份”用户成为嵌套中的关键 | 第25-26页 | 二、圈子的嵌套导致异质关系圈的连接 | 第26-27页 | 三、不同圈子成员互通打造的关系网络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微博虚拟关系网络的构成要素 | 第28-35页 | 一、不同用户形成的关系节点 | 第29-31页 | 二、话题的刺激带动节点的聚合 | 第31-32页 | 三、网络中无处不在的弱关系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虚拟关系网络中的交往互动分析 | 第35-58页 | 第一节 多重主体交往下的话语结构 | 第35-48页 | 一、四大交往主体的互动行为 | 第35-39页 | 二、主体间多元化的话语结构 | 第39-43页 | 三、互动中四大主体的角色分化 | 第43-48页 | 第二节 多重互动下的交往信息聚合 | 第48-52页 | 一、信息在多级互动中的扩散 | 第49页 | 二、互文行为导致信息的增值 | 第49-51页 | 三、个人信息向交往议题的转变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公共事件中主体间的互动模式 | 第52-58页 | 一、螺旋辐射模式:普通用户自发形成的模式 | 第52-54页 | 二、星系勾连模式:多方主体参与下的模式 | 第54-55页 | 三、哑铃对立模式:强势意见领袖介入下的模式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微博交往带来的现实效应 | 第58-70页 | 第一节 微博交往带来的正面效应 | 第58-65页 | 一、分解了精英话语权 | 第58-59页 | 二、提升了用户的公民意识 | 第59-60页 | 三、充当了社会的安全阀域 | 第60-62页 | 四、重构了社会组织活动方式 | 第62-63页 | 五、补充了文化的生产方式 | 第63-64页 | 六、促进了草根文化的流行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微博交往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65-70页 | 一、交往中意见领袖阶层的固化 | 第65-67页 | 二、理性的缺失和谣言的泛滥 | 第67-68页 | 三、交往中的信息窄化现象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