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活性氧概述 | 第10-11页 |
· H_2O_2的双重作用 | 第11-12页 |
· H_2O_2的正向作用 | 第11页 |
· H_2O_2的反向作用 | 第11-12页 |
· H_2O_2的检测方法 | 第12页 |
· 细菌抗氧化系统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 氧胁迫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细菌抗氧化调节机制 | 第13-14页 |
· 细菌体内主要的抗氧化调解元件-OxyR | 第14-15页 |
· 细菌中其它抗氧化酶类激活调节子 | 第15-16页 |
· 与降解 H_2O_2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16-17页 |
· 立题依据 | 第17-18页 |
第2章 细菌内源 H_2O_2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8-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菌株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 30%(V/V)的 H_2O_2浓度的确定 | 第19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检测不同浓度的 H_2O_2 | 第19页 |
· 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的 H_2O_2 | 第19页 |
· 硫酸钛法检测不同浓度的 H_2O_2 | 第19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测细菌内源 H_2O_2的释放量 | 第19页 |
· 荧光法测细菌内源 H_2O_2的释放量 | 第19-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 30%(V/V)H_2O_2的浓度 | 第20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绘制标准曲线 | 第20-21页 |
· 荧光法绘制标准曲线 | 第21-22页 |
· 硫酸钛法绘制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测细菌内源 H_2O_2的释放量 | 第23-24页 |
· 荧光法测细菌内源 H_2O_2的释放量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细菌抗氧化基因突变对内源 H_2O_2的影响 | 第26-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菌株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细菌抗氧化基因突变株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26页 |
· 细菌抗氧化基因突变株内源 H_2O_2水平检测 | 第26页 |
· H_2O_2的电镜组织化学法定位(氯化铈—CeCl3法) | 第26-27页 |
· 细菌抗氧化基因突变株生长曲线绘制 | 第27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抗氧化基因突变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抗氧化基因突变对内源 H_2O_2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病原菌内源 H_2O_2 | 第29页 |
· 抗氧化基因突变对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oxyR、catB 和 katE 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32-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2页 |
· 生化试剂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33页 |
·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33页 |
· oxyR、catB 和 katE 基因的启动子的克隆 | 第33-34页 |
· 含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34-35页 |
· X-gal 初步检测 - 半乳糖苷酶活性 | 第35页 |
· ONPG 法检测 oxyR、catB 和 katE 基因启动子活性强弱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oxyR、catB 和 katE 基因的启动子扩增克隆 | 第36-37页 |
· 含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 X-gal 初步检测 - 半乳糖苷酶活性 | 第38-39页 |
· oxyR、catB 和 katE 基因启动子活性检测 | 第39-40页 |
· 小结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5章 oxyR、catB 和 katE 在 WT、ΔahpC 和ΔahpC/F 中的表达差异 | 第42-52页 |
· 试验菌株 | 第42页 |
· 生化试剂 | 第42页 |
· 培养条件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 相关基因实时定量 PCR 引物设计 | 第42-43页 |
· 细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43-44页 |
· 总 RNA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 cDNA | 第44-45页 |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45页 |
· 相对定量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RNA 纯度检测 | 第46页 |
· RNA 完整程度检测 | 第46-47页 |
· WT、ΔahpC 和ΔahpC/F 中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7-5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6章 oxyR、ahpC、catB 和 katE 在 Xoo、ΔahpC 与水稻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 第52-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供试菌株和突变体 | 第52页 |
· 供试寄主植物 | 第52页 |
· 生化试剂 | 第52页 |
· 培养条件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 相关基因实时定量 PCR 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 接种水稻叶片、样品采集 | 第53页 |
· 植物与细菌混合 RNA 的提取 | 第53-54页 |
· 利用 GDPs 引物反转录合成细菌 RNA 第一链 cDNA | 第54页 |
· GDPs 引物 cDNA 合成效果检测 | 第54页 |
· 实时定量 PCR 反应体系和程序及数据分析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 GDPs 引物 cDNA 合成效果检测 | 第54-55页 |
· 与寄主亲和互作过程中 H2O2解毒相关基因的实时定量 PCR 检测 | 第55页 |
· WT 与寄主互作不同时间后过氧化氢解毒相关基因动态表达差异 | 第55-56页 |
· ΔahpCxoo 与寄主互作不同时间后过氧化氢解毒相关基因动态表达差异 | 第56-5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66-68页 |
附录A 附录 GDP 引物列表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