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作物耐低氮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 作物耐低氮筛选 | 第14-15页 |
1.3 地方品种在作物抗逆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1.4 基于RNA-SEQ的转录组分析 | 第16-17页 |
1.5 植物耐低氮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6 大麦耐低氮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麦地方品种苗期耐低氮筛选和鉴定指标的研究 | 第20-32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2 水培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1页 |
2.2.3 测氮素实验 | 第21-22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3.1 不同供氮水平下各大麦地方品种的性状值的方差分析及均值变异情况 | 第22-26页 |
2.3.2 两种供氮水平下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3 两种供氮水平下各大麦品种地上部干质量的比较 | 第27页 |
2.3.4 耐低氮大麦品种地上部单株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27-29页 |
2.4 讨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不同低氮胁迫对大麦地方品种苗期耐低氮性的影响 | 第32-41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3.1 不同供氮水平下大麦地方品种的性状值和方差分析 | 第34-37页 |
3.3.2 大麦地方品种地上部干重在不同供氮条件间的比较 | 第37页 |
3.3.3 不同大麦地方品种地上部单株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RNA-SEQ技术的大麦转录组分析 | 第41-60页 |
4.1 前言 | 第41-4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2页 |
4.2.2 大麦材料与处理 | 第42-43页 |
4.2.3 RNA提取及RNA-SEQ | 第43-44页 |
4.2.4 反转录和荧光定量RT-PCR验证 | 第44-46页 |
4.2.5 生物信息学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4.3.1 RNA-SEQ数据统计及产出质量分析 | 第47-48页 |
4.3.2 基因表达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 | 第48-52页 |
4.3.3 GO和 KEGG分析 | 第52-56页 |
4.3.4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56-58页 |
4.4 讨论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研究生阶段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