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9
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22
页 |
· 生态价值的本质与特征 | 第9-11
页 |
· 生态价值的内涵 | 第9
页 |
· 生态价值的概念 | 第9-10
页 |
· 生态价值的构成 | 第10
页 |
· 生态价值的特征 | 第10-11
页 |
· 生态价值的估算 | 第11-15
页 |
· 生态价值估算的原因 | 第11-12
页 |
· 生态价值估算方法进展 | 第12-13
页 |
· 生态价值估算的意义 | 第13-14
页 |
· 生态价值估算方法的局限性 | 第14-15
页 |
· 生态价值发展阶段系数 | 第15-17
页 |
· 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15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的定义 | 第15-16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的特征 | 第16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的应用 | 第16-17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模型 | 第17-21
页 |
· 皮尔曲线成长模型 | 第17-18
页 |
· 皮尔曲线成长模型的应用 | 第18-19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估算之传统模型 | 第19-20
页 |
· 传统估算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20-21
页 |
· 本文研究发展阶段系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1-22
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
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2
页 |
第二章 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研究 | 第22-47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确定机理 | 第22-23
页 |
· 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22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表达式的建立 | 第22-23
页 |
· 不同最大跃迁状态下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及推导 | 第23-27
页 |
· 不同最大跃迁状态下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一般表达式的推导 | 第23
页 |
· 不同最大跃迁状态下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模型 | 第23-25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推导的示例 | 第25-26
页 |
· 不同最大跃迁状态下发展阶段系数的阶段跳跃值 | 第26-27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建立及其依据 | 第27-40
页 |
· 美国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 第27-38
页 |
· 美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 第27-30
页 |
· 美国的环境发展阶段 | 第30-38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39
页 |
· 美国估算模型下发展阶段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 | 第39-40
页 |
· 日本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建立及其依据 | 第40-44
页 |
· 日本的经济发展阶段 | 第40-42
页 |
· 日本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 第42-43
页 |
· 日本环境污染的改善状况 | 第43
页 |
· 日本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43-44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若干种可能与理性选择 | 第44-47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若干种可能 | 第44-45
页 |
· 按美国发展模式建立的估算模型 | 第45
页 |
· 按日本发展模式建立的估算模型 | 第45
页 |
· 最理想发展模式下的估算模型 | 第45-46
页 |
· 其他发展模式下的估算模型 | 第46-47
页 |
第三章 中外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对比 | 第47-67
页 |
· 中外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 | 第47-63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 | 第47-51
页 |
· 美国历年(1929-2004)发展阶段系数 | 第47-48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的分析 | 第48-49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的增长速率 | 第49-50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性 | 第50-51
页 |
· 美国发展阶段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对应关系 | 第51
页 |
· 日本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 | 第51-54
页 |
· 日本历年发展阶段系数的估算 | 第51-52
页 |
· 日本历年发展阶段系数的分析 | 第52-54
页 |
· 日本发展阶段系数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性 | 第54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的若干种估算 | 第54-63
页 |
· 按美国发展模式的估算 | 第54-55
页 |
· 按日本发展模式的估算 | 第55-56
页 |
· 按最理想状况模型的估算 | 第56-57
页 |
· 按其他模型的估算 | 第57-59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结果的比较 | 第59
页 |
· 中国农村与城镇发展阶段系数的对比 | 第59-60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 | 第60-61
页 |
· 中国人均GDP 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性 | 第61-62
页 |
· 中国人均GDP 与发展阶段系数的相关性 | 第62-63
页 |
· 中外发展阶段系数的对比 | 第63-67
页 |
· 中外历年发展阶段系数的对比 | 第63-64
页 |
· 中外发展阶段系数历史平台的对比 | 第64-65
页 |
· 中外发展阶段系数与人均GDP、En 的关系对比 | 第65
页 |
· 中外环境保护投资比例的对比 | 第65-67
页 |
第四章 中外发展阶段系数对比带给中国的启示 | 第67-83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人类需求的关系 | 第67-72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与人均GDP 发展的同步性 | 第67-70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与经济发展 | 第70-71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与社会进步 | 第71-72
页 |
· 发展阶段系数与人类需求 | 第72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理性选择 | 第72-77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按美国的发展趋势所需要的条件 | 第73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按日本的发展趋势所需要的条件 | 第73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按其他发展趋势所需要的条件 | 第73-74
页 |
· 中国当前经济及环境条件 | 第74-76
页 |
· 城市化水平低 | 第74-75
页 |
· 环境可持续能力低 | 第75
页 |
· 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低 | 第75-76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的理性选择 | 第76-77
页 |
· 理性选择下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对应关系 | 第77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理性选择的实现机制 | 第77-79
页 |
· 实行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 | 第78
页 |
·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78
页 |
· 国家环境政策的选定 | 第78-79
页 |
· 突破传统人类需求定律理论 | 第79
页 |
· 中国发展阶段系数估算模型理性选择的可能实现途径 | 第79-83
页 |
· 增强政府的宣传与新闻媒体的传播 | 第79
页 |
· 把人口能力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主攻目标 | 第79-80
页 |
· 培养环境文化,提升民族自然道德精神 | 第80
页 |
· 实现城乡环境意识一体化 | 第80-83
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7
页 |
· 结论 | 第83-85
页 |
· 建议 | 第85-87
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
页 |
附录Ⅰ | 第91-93
页 |
附录Ⅱ | 第93-94
页 |
附录Ⅲ | 第94-95
页 |
附录Ⅳ | 第95-97
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