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
页 |
英文摘要 | 第4-8
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
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
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
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1
页 |
· 炉膛热负荷和主蒸汽负荷的变化对水冷壁出口状态参数的影响.. | 第9-10
页 |
· 煤质变化对炉膛水冷壁的吸热的影响情况 | 第10
页 |
· 从锅炉整体系统考虑对调节系统的要求 | 第10
页 |
· 把 PID 控制算法引入到新的调节方式中来 | 第10-11
页 |
· 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 | 第11-14
页 |
· 建立超临界锅炉的煤水比与中间点温度的相关性数学模型 | 第11-13
页 |
· 建立炉膛内热负荷分布的新型数学模型 | 第13
页 |
· 分析相关因子的相关系数变化特性 | 第13
页 |
· 通过相关函数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与中间点状态参数的函数曲线 | 第13-14
页 |
·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
页 |
第二章 根据对象建立程序 | 第15-20
页 |
· 研究对象概述 | 第15-16
页 |
· 建立程序 | 第16-20
页 |
第三章 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方法简介 | 第20-31
页 |
· 概述 | 第20
页 |
· 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 第20-25
页 |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25-28
页 |
·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28-31
页 |
第四章 目前超临界锅炉过热汽温的控制手段分析及其优缺点 | 第31-38
页 |
· 目前超临界锅炉过热汽温的控制手段分析 | 第31-35
页 |
· 以煤水比作为粗调手段 | 第31-33
页 |
· 选用中间点温度作为控制信号的原因 | 第33-34
页 |
· 作为汽温控制的超前信号 | 第33
页 |
· 作为水冷壁安全运行的报警信号 | 第33-34
页 |
· 防止水冷壁发生类膜态沸腾以及过热 | 第34
页 |
· 中间点不能取在水冷壁出口之前 | 第34
页 |
· 喷水减温 | 第34-35
页 |
· 该方法已不再适应输入条件改变的运行 | 第35-37
页 |
· 计算证明煤水比不能再作为稳定的控制量 | 第35-36
页 |
· 对中间点温度控制的改变 | 第36-37
页 |
· 小结 | 第37-38
页 |
第五章 控制方法的改进 | 第38-57
页 |
· 控制燃料总输入热量稳定代替控制煤水比稳定 | 第38-40
页 |
· 在新的控制方式下各运行条件对中间点温度控制的影响 | 第40-47
页 |
· 负荷变化对中间点温度控制的影响 | 第41-43
页 |
· 固定负荷的情况下中间点温度与煤质成分的关系 | 第43-46
页 |
· 煤质各特性单独变化可能对锅炉燃烧传热的影响 | 第43-44
页 |
· 以回归分析和计算程序相结合分析煤质成分与中间点温度的关系 | 第44-46
页 |
· 固定负荷的情况下中间点温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 | 第46-47
页 |
· 固定负荷的情况下中间点温度与省煤器入口水温的关系 | 第47
页 |
· 各运行条件对锅炉控制的复合影响 | 第47-54
页 |
· 省煤器入口水温和过量空气系数对中间点温度的共同影响 | 第47-50
页 |
· 燃煤种类、省煤器入口水温和过量空气系数对中间点温度的综合影响 | 第50-52
页 |
· 对中间点温度综合分析中加入对锅炉负荷的考虑 | 第52-54
页 |
· 其他运行条件对锅炉控制也有影响 | 第54-5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
页 |
第六章 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7-64
页 |
· 工质大比热特性对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7-58
页 |
· 水动力特性对本锅炉的影响 | 第58-61
页 |
· 运行条件变化对下辐射区水冷壁的影响 | 第61-64
页 |
第七章 利用 PID 理论对锅炉进行动态控制 | 第64-70
页 |
· PID 控制原理 | 第64-65
页 |
· 常用的数字 PID 控制系统 | 第65-67
页 |
· 单回路控制系统 | 第65
页 |
· 串级控制系统 | 第65-66
页 |
·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 第66-67
页 |
· 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 | 第67
页 |
· 稳定负荷下锅炉的控制方法 | 第67-69
页 |
· 锅炉变负荷时的调节 | 第69
页 |
· 小结 | 第69-70
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70-72
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
页 |
致谢 | 第75-76
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77
页 |
详细摘要 | 第77-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