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大豆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大豆种皮多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影响多糖乳化特性因素 | 第18-19页 |
1.3.1 蛋白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2 分子量的影响 | 第19页 |
1.4 微波及超声波辅助提取多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多糖质量标准情况 | 第20页 |
1.6 本课题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微波及超声波提取工艺对大豆种皮多糖乳化特性的影响 | 第22-52页 |
2.1 微波提取工艺对水溶性大豆种皮多糖乳化性影响规律 | 第22-33页 |
2.1.1 引言 | 第22页 |
2.1.2 试验原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1.4.1 大豆种皮多糖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4.2 大豆种皮水溶性多糖-蛋白乳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1.4.3 响应面试验 | 第24页 |
2.1.4.4 乳状液EAI的测定 | 第24-25页 |
2.1.4.5 乳状液Zeta电位的测定 | 第25页 |
2.1.4.6 多重光散射仪对乳液稳定性分析 | 第25-26页 |
2.1.4.7 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2.1.5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1.5.1 响应面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1.5.2 乳状液乳化活性分析 | 第27-28页 |
2.1.5.3 乳状液Zeta电位分析 | 第28-32页 |
2.1.5.4 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分析 | 第32页 |
2.1.6 试验小结 | 第32-33页 |
2.2 超声波提取工艺对水溶性大豆种皮多糖乳化性影响规律 | 第31-42页 |
2.2.1 引言 | 第33页 |
2.2.2 试剂与设备 | 第33-34页 |
2.2.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2.2.4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2.4.1 大豆种皮多糖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4.2 乳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2.2.4.3 乳状液乳化活性EAI的测定 | 第35页 |
2.2.4.4 乳状液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5页 |
2.2.4.5 多重光散射仪对乳状液稳定性分析 | 第35页 |
2.2.4.6 统计与分析 | 第35页 |
2.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2.2.5.1 响应面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2.2.5.2 乳状液乳化活性分析 | 第36-37页 |
2.5.2.3 乳状液Zeta电位分析 | 第37-41页 |
2.5.2.4 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分析 | 第41页 |
2.2.6 试验小结 | 第41-42页 |
2.3 微波、超声波及协同提取工艺对大豆种皮多糖乳化特性的影响 | 第42-51页 |
2.3.1 引言 | 第42页 |
2.3.2 试剂与设备 | 第42-43页 |
2.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2.3.4 试验方法 | 第41-45页 |
2.3.4.1 大豆种皮多糖的制备 | 第43页 |
2.3.4.2 乳状液的制备 | 第41-44页 |
2.3.4.3 SHPS基本理化及多糖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3.4.4 SHPS提取率的研究 | 第44页 |
2.3.4.5 SHPS凝胶透明度分析 | 第44页 |
2.3.4.6 表观粘度测量 | 第44页 |
2.3.4.7 乳状液乳化活性分析 | 第44页 |
2.3.4.8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44页 |
2.3.4.9 乳状液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4-45页 |
2.3.4.10 乳状液液滴尺寸测量 | 第45页 |
2.3.4.11 乳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45页 |
2.3.4.12 乳状液物理稳定性测定 | 第45页 |
2.3.4.13 统计与分析 | 第45页 |
2.3.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2.3.5.1 SHPS基本理化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2.3.5.2 SHPS提取率分析 | 第46页 |
2.3.5.3 SHPS多糖凝胶透明度分析 | 第46-47页 |
2.3.5.4 SHPS表观粘度分析 | 第47-48页 |
2.3.5.5 乳状液乳化活性分析 | 第48页 |
2.3.5.6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48-49页 |
2.3.5.7 乳状液Zeta电位、粒径、界面张力分析 | 第49-50页 |
2.3.5.8 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分析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大豆种皮多糖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52-59页 |
3.1 大豆种皮多糖的形状、规格 | 第52页 |
3.2 检测项目 | 第52-58页 |
3.2.1 水分检测 | 第52-53页 |
3.2.2 灰分的测定 | 第53页 |
3.2.3 蛋白质的测定 | 第53-54页 |
3.2.4 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3.2.5 pH的测定 | 第54页 |
3.2.6 重金属的测定 | 第54页 |
3.2.7 微生物的检测 | 第54页 |
3.2.8 种皮多糖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4-58页 |
3.2.8.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3.2.8.2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5页 |
3.2.8.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5-56页 |
2.3.8.4 精密度试验 | 第56页 |
2.3.8.5 稳定性试验 | 第56页 |
2.3.8.6 重现性试验 | 第56-57页 |
2.3.8.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57页 |
2.3.8.8 SHPS产品多糖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3.2.9 大豆种皮多糖质量指标 | 第58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大豆种皮多糖工厂设计 | 第59-71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大豆种皮多糖车间平面设计 | 第59-60页 |
4.2.1 大豆种皮多糖生产车间选址 | 第59-60页 |
4.2.2 大豆种皮多糖总厂设计原则 | 第60页 |
4.3 工艺设计 | 第60-62页 |
4.3.1 产品方案及班产量的确定 | 第60-62页 |
4.3.1.1 产品方案确定 | 第60-61页 |
4.3.1.2 班产量的确定 | 第61页 |
4.3.1.3 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特点 | 第61-62页 |
4.4 物料衡算 | 第62页 |
4.5 设备选型 | 第62-67页 |
4.5.1 设备选型原则 | 第62-63页 |
4.5.2 主要设备及其参数 | 第63-64页 |
4.5.3 主生产车间能量衡算 | 第64-65页 |
4.5.3.1 用电量估算 | 第64-65页 |
4.5.3.2 用汽量估算 | 第65页 |
4.5.3.3 用水量估算 | 第65页 |
4.5.4 生产车间劳动力分配 | 第65-66页 |
4.5.5 管路计算与设计 | 第66-67页 |
4.5.5.1 总车间管路流量计算 | 第66页 |
4.5.5.2 总管路的确定 | 第66-67页 |
4.5.6 生产车间位置 | 第67页 |
4.5.6.1 车间布置建议 | 第67页 |
4.6 技术经济分析 | 第67-69页 |
4.6.1 投资估算 | 第67-68页 |
4.6.1.1 固定资产 | 第67-68页 |
4.6.2 年经营费用的计算 | 第68-69页 |
4.6.2.1 生产材料 | 第68-69页 |
4.6.2.2 水电耗费 | 第69页 |
4.6.2.3 职工工资费用 | 第69页 |
4.6.2.4 年生产总成本 | 第69页 |
4.7 利润 | 第69页 |
4.8 利润率 | 第69-70页 |
4.9 投资回收期 | 第70页 |
4.10 工厂CAD绘图 | 第70页 |
4.11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1 工艺生产流程图 | 第82-83页 |
附录2 大豆种皮多糖工厂总平面设计图及3D设计图 | 第83-86页 |
附录3 主场区平面设计图及3D设计图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