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影响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因素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目的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影响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目的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影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内容概述 | 第22-23页 |
一、吕瑞廷版《新体中国历史》 | 第22页 |
二、赵玉森版《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 | 第22-23页 |
三、顾颉刚、王钟麟《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 | 第23页 |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课文结构分析 | 第23-29页 |
一、章节设置之同异 | 第24页 |
二、知识点之同异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 | 第29-52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内容概述 | 第30-35页 |
一、第一阶段:1929年课程标准 | 第30-32页 |
二、第二阶段:1932年课程标准 | 第32-35页 |
三、第三阶段:以1932年课程标准为蓝本 | 第35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的课文结构分析 | 第35-52页 |
一、课文系统 | 第36-47页 |
二、辅助系统 | 第47-52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义和团运动”表述的特征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前后两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表述的同异点 | 第52-54页 |
一、相同点 | 第52-53页 |
二、不同点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前后两个阶段对义和团运动表述的优点与不足 | 第54-58页 |
一、优点 | 第54-56页 |
二、不足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