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与路径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城镇化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2-13页 | ·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乡村城镇化的研究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7页 | ·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 核心概念理解 | 第18-21页 | · 乡村城镇化 | 第18页 | · 新型城镇化 | 第18-20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 | 第20-21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 推拉理论 | 第22页 | · 聚集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 内生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与路径探索 | 第25-36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环节界定 | 第25-26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动力的内涵与特点 | 第26-27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动力的内涵 | 第26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动力体系的应有特点 | 第26-27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动力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 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 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路径探索 | 第31-36页 | · 以要素充分利用与高效流转为中心 | 第31-32页 | · 空间发展 | 第32-33页 | · 制度发展 | 第33页 | · 产业发展 | 第33-34页 | · 农民自身发展 | 第34-36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以友庆社区为例 | 第36-47页 | · 个案选择和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个案选择 | 第36-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 友庆社区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 第37-42页 | · 以花木产业为依托,强化“一三联动”产业基础 | 第37-38页 | ·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以项目推进土地流转 | 第38-39页 | · 农民的空间集聚—集中居住 | 第39-40页 | · 农民自身发展—就业方式的转变 | 第40-42页 | · 制度发展—社会保障完善 | 第42页 | · 对友庆社区本土企业和农民访谈的情况 | 第42-44页 | · 对本土企业的访谈 | 第42-43页 | · 对社区农民的访谈 | 第43-44页 | · 友庆社区乡村城镇化的动力与路径选择评价 | 第44-47页 | · 对友庆社区乡村城镇化的动力体系的评价 | 第44-45页 | · 对友庆社区乡村城镇化路径选择的评价 | 第4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第5章 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5页 | · 国内外乡村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 第47-51页 | · 国外乡村城镇化的经验总结 | 第47-48页 | · 国内乡村城镇化的尝试与探索 | 第48-51页 | · 加快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 优化乡村生产要素流转 | 第51-52页 | · 以集中居住引导乡村空间发展 | 第52页 | · 逐步完善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保障 | 第52-53页 | ·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 | 第53-54页 | ·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 第54页 | · 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社发展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