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论文中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式 | 第6-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光催化制氢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 紫外光催化制氢 | 第9-10页 |
· 可见光催化制氢 | 第10-12页 |
· 配合物光催化制氢 | 第12-14页 |
· 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以 Ru(bpy)_3~(2+)为光敏剂光催化 CO_2还原 | 第15-17页 |
· 以纯有机物为光敏剂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 第17页 |
· 以金属卟啉配合物为光敏剂和催化剂 | 第17-18页 |
· 铼金属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和催化剂 | 第18-21页 |
· 论文设计思想 | 第21-23页 |
· 选题依据 | 第21页 |
· 选题创新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光催化剂结构的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4-25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25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25页 |
· 实验相关物质合成 | 第25-28页 |
· 光敏剂 Ru(bpy)_3Cl_2·6H_2O 合成 | 第25-26页 |
· 催化剂 Co(Ⅱ)Salophen 的合成 | 第26-27页 |
· 无水 N,N-二甲基甲酰胺制备 | 第27-28页 |
第3章 Fe(Ⅲ)(TEOA)Cl_3配合物可见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 | 第28-36页 |
· 实验准备 | 第29-30页 |
· 材料合成 | 第29页 |
· 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 实验优化结果 | 第30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0-31页 |
· 实验各条件筛选 | 第31-34页 |
· TEOA/FeCl_3最优比例 | 第31-32页 |
· 光敏剂含量的筛选 | 第32-33页 |
· 醋酸对于体系光催化性质的影响 | 第33页 |
· 碳酸钾对于体系光催化性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对照性实验 | 第34页 |
· 反应机理的讨论 | 第34-36页 |
第4章 Co(Ⅱ)(Salophen)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 | 第36-55页 |
· 实验准备 | 第37-38页 |
· 反应体系制备 | 第37页 |
· 光照实验 | 第37页 |
· 实验检测 | 第37-38页 |
· 实验结果 | 第38页 |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38-39页 |
· 电化学谱图 | 第39-41页 |
· 工作电极的打磨及检测 | 第39-40页 |
· 参比电极的准备 | 第40页 |
· 配体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40-41页 |
· 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41页 |
· 光谱电化学谱图 | 第41-42页 |
· 化学计算 | 第42-53页 |
· Co(Ⅰ) Salophen 配合物的 HOMO 和 LOMO | 第42-47页 |
· Co(Ⅱ) Salophen 配合物的 HOMO 和 LOMO | 第47-51页 |
· Co(Ⅱ) Salophen 配合物与 CO_2结合生成中间产物的结构和能量 | 第51-52页 |
· Co(Ⅰ) Salophen 配合物与 CO_2结合生成中间产物的结构和能量 | 第52-53页 |
· 结果讨论与机理猜想 | 第53-55页 |
第5章 Cu 催化剂可见光催化制氢初步探索 | 第55-58页 |
· Cu 催化剂可见光催化初步研究 | 第55-56页 |
· 不同牺牲剂对可见光催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 Cu 催化剂可见光催化机理猜想 | 第57-58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 Fe(TEOA)Cl_3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 第58页 |
· Co(Ⅱ)Salophen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 第58页 |
· Cu 可见光催化制氢 | 第58-59页 |
附图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
页 |